第一百四十二章 太原黄巾甲子年年终总结一

宴会很简单,很朴素,却是一顿大餐。

甲子年,184年正式过去,全新的185年就要来临。

黄天所属,太平道下辖,黄巾军太原分部,第一次年终工作报告,就在晋阳县衙后堂,这个小小的地方展开了。

从北到南,首先由阳曲县的何仪报告,“阳曲户口清查尚未完成,只清查了三分之一,但已经稍有成效,逼迫当地豪强放出了213户,户口新增1106人,每户人均五六人左右,每户分田在三十亩到五十亩左右。”

田亩分类,按地势高低分为高田,低田,高田风大容易吹断苗杆,造成歉收,所以高田不如低田。

按水流沟渠多寡,分为水田,旱田,自然水田优于旱田。

按土壤肥力分类,从高到低分为良田,中田,劣田,荒田。

注意!这里的荒田不是开荒的荒,而是荒废的荒。

并州为边州,常年遭受鲜卑劫掠,有不少人因为徭役逃难等原因放弃了自己的家产,其中甚至包括了某些原本的世家豪强。

这些田地自然是被其他的世家豪强买走。

虽然如此,世家豪强也有自己的极限,他一口气吞不下来那么多,只能是择优购买。

上等的良田中田,低田,水田,自然是被抢购一空,但那些劣田旱田高田,这些差些的田地却不会被全部接手。

等第二年或者过些年,他们消化了那些田地,有余力接手的时候,这些低等的田地已经退化成了荒田,上面长了杂草,有地鼠在里面打洞,甚至可能长了颗大树。

注意!土壤肥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退化的,没人去耕种,去固肥,肥力就会流失,同样的,耕种时间长了,肥力也会涨,从劣田变成中田再变成良田。

那句话怎么来着,只有累坏的牛马,没有耕坏的田地。

世家豪强都是聪明人,做时间的韭菜当然不行,他们是割韭菜的人。

所以这些劣田旱田荒田,他们很大方地,不跟普通百姓抢,等他们花费十几二十年时间把田打理好了,再来收割。

百姓也不傻,去种这样的劣田旱田荒田。

自己白费功夫,前期的投资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收获却少的可怜。与其做赔本买卖,还不如租大户的良田,哪怕五五分租,起码有的赚不是!

等赚够了钱,直接从豪强手里买良田不是更好?

可惜的是,他们忽略了肥力会涨这个事实,他们越是勤劳,良田的肥力越好,他们赚到的粮米越多,就越富裕,但佃农赚到的那点粮米,却远远赶不上良田价格上涨的速度。

于是荒田更荒,良田更良。

一亩良田的价值越来越高,大户啥也不用干,坐在那里都能涨身价。

佃农的身价越低,越来越不值一亩田。

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唯一的好处就是,大家都饿不死,就像一头驴被一根永远也吃不到嘴里的胡萝卜吊着,飞速驮着上面的豪强,往前奔跑。

而随着黄巾军的入主,太原王氏郭氏等本地的超级世家,超级豪强被一扫而空。

他们名下的良田,全部收归黄巾军所有,也就是黄天直属,太平道的公田。

豪强的私账自然也成了黄巾军的公账,这些田亩数据对官府瞒报,在黄巾军手里却知道的一清二楚。

省了不少清查田亩和户口的功夫。

这些良田中的良田,被张燕命名为茂田,取茂盛之意。

那些原本的太原本地佃农,全部遣散,将茂田全数划归给跟随黄巾进入太原的冀州百姓。

根据实际情况,每户分田三十亩到五十亩左右。

同时保证,每户人家最低能分到十亩左右的茂田,不足者,缺一亩茂田加配给三亩良田,再不足者,缺一亩良田加配给五亩中田。

太原本地农户的处置则是,家中男丁多者,气力充足,食量也大,可以多分五到十亩,以高田旱田荒田为主,高田路途远,旱田挑水担水累,荒田需要重新打理,正适合多劳力。

若妇女多者,则少给其田,数量上少给,质量上提高,以有开垦基础的劣田优先,尽量选择低地,近水的位置。

根据分配的田地位置,需要乔迁新居,另居别馆的,由黄巾军出钱出人,免费搬家拆家同时新建新家。

黄巾工匠必须在一个月内完工,最迟在第一场雪落下之前完成。

建造工程由一支小队监督,失期者,遭遇天灾战祸等不可抗力的,免责,若无明确原因,斩带队队率一人,工头杖三十,全体队卒以及工匠杖二十。

迁居人员,期间食宿费用,所需医疗,人身安全,全部由黄巾军派遣一支小队负责,若有明确责任在于保护不力,缺医少食的,斩带队队率一人,全体队卒杖二十。

何仪对张燕提出的这些田地政策理解的很透彻,在阳曲县及周边地区,除了了几次需要拔剑相逼外,基本执行的很顺利。

“根据督军提供的配方,那个叫土法水泥的东西起了很大帮助,调用我黄巾军士卒八千余人,黄巾工匠一百一十六人,新建水泥碎石房三百六十七座,新建茅屋两百二十七座,另有二十七户人家暂未安置。”

张燕点点头,太原多山,自然也多山石,弄些石灰做成土法水泥,就地取材不是什么难事,但水泥只是个粘着剂,光有水泥没有钢筋和其他材料是建不成牢固房屋的,还是要运碎石过来做墙,运木头做房梁,运瓦片做遮顶。

有土法水泥的黄巾建筑大队,只是有了节省建造时间的便利,和省却糯米汁的花费,相对来讲省钱省时。

张燕的原计划,是尽量把百姓的房子换成水泥碎石墙木梁瓦房,以后免得,茅屋为秋风所破。

抗震级别也高一些,地震时候可以少死些人,灾情缓解一些,黄巾军也可以少花一些人手和钱粮去救灾。

就从这次拆迁,给大家一个初步印象,无论是冀州百姓也好还是太原本地百姓也好,都能认识到,这是一个不漏风比较保暖,抗震还防盗的坚固房子,是大家都能拥有的房子。

至于茅屋,由于工期实在过于紧张,张燕也不是一个很刻薄的人,实在完不成,就先画好位置,搭个茅草屋让他们先住进去,来年再补上。

但这样子宽松的条件,还有人没有得到安置,这就有些问题了。

张燕敲了敲桌角,问道:“那二十七户没有安置是个什么情况?”

“其中有七户,教唆他人反对分田,暂时扣押,封闭房产。”

“六户有孕妇,产期临近,还有三户有新生儿,皆不宜此时动工,所以仍旧留在原地。”

“另外十一户则有案底留存,乡民多怨之,不想其分田,也有人牵扯令狐韬叛乱之事中,留待审查。”

何仪细细说来,还掏出了一份竹简,“详细的情况我已经记录下来,也写了些我自己的意见,但不敢随意决定,所以留待至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