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归根究底,还是道光皇帝自己想要挪陵,他想距离父母更近一些”
曹七七给道光皇帝的迁陵做了总结。
“道光皇帝有四位皇后,分别是:孝穆成皇后(满洲镶黄旗)、孝慎成皇后(满洲镶黄旗)、孝全成皇后(满洲正红旗人,后抬满洲镶黄旗)、孝静成皇后(满族正蓝旗,后抬满洲正黄旗)”
“其中孝静成皇后尔济吉特氏原本并不是皇后,她的身份地位在道光皇帝生前最高不过才晋封为皇贵妃”
“咸丰五年七月初一,才真正晋尊为康慈皇太后,同年七月初九日薨逝,由于死在了道光皇帝之后,帝陵地宫已经关闭,因而只得单独葬于慕东陵。后来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累加谥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
“慕东陵原本为道光皇帝的妃园寝,但由于孝静成皇后的葬入,变成了一座由妃园寝升格的皇后陵,这也是清代规制最低的皇后陵。”
“老妹儿,你说的什么镶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是什么?”
“难道是传说中的八旗?”
有人猜到了些什么,但是不敢确定。
“是的,对于八旗和八旗子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关于八旗的话题说来话长,曹七七耐心地到: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总体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女真人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最小单位为牛录,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额真又称厄真,意为‘XX之主’或“佐领”)(牛录,汉译为‘箭’\/‘大箭’的意思,最初之时,女贞为游猎民族之时,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由此而得名。)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汉语称“旗”。
大致分为: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名;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名;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名,固山额真汉译都统,1固山即为1旗,每固山(旗)除固山额真外,设左右梅勒额真为副职。
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个人的爱好而不断变更的。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满洲八旗之制确立。
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是皇帝的亲兵,称为“内二旗”。,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
每旗设满、蒙、汉三军,分别为镶黄满、镶黄蒙、镶黄汉,正黄满、正黄蒙、正黄汉,正白满、正白蒙、正白汉。
皇帝可任命皇子统领。原则上都为皇帝亲军,但实际上只有满、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汉军上三旗实缺额。由满、蒙上三旗(内务府三旗)中选拔郎卫,负责宫廷内侍卫。其中优秀者,则日侍禁廷,供驱走,称御前侍卫,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内廷侍卫人员必须由上三旗满洲、蒙古军中选任,汉军不得与。
下五旗为: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
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其中和珅、老舍都是正红旗。
下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下五旗主要任务是驻守京师和各地。雍正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统治,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外佐领)和府属佐领(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其占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领,实际上亦由皇帝直接控制。”
直播间众人眼界大开,听的十分入迷,由于清宫剧的热播,大家对清朝之事比较好奇。
“主播,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满洲八旗有什么区别吗?”
有人好奇的问道。
“八旗分为外八旗和内八旗。外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内八旗分为内务府属三旗、王公府属五旗。”
“八旗满洲,指的是外八旗的满洲旗分。所属除满洲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高丽佐领六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一个。八旗满洲的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
曹七七头一次说这么多话,感觉大脑都有些缺氧: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
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
清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年),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
清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
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
顿了顿,曹七七才说道:
“八旗汉军指代八旗中的汉军旗份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汉军旗。”
八旗汉军的主要来源是明末主动归附后金或在之后的战争中被其继承政权清朝掳掠于辽东的人丁,以汉人为主,也有少部分汉化女真人和曾入明为官的蒙古人等,汉军八旗最早是掌握炮兵的部队。
清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时汉军单独编为一旗(一说天聪七年)。
清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年)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
清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八旗汉军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
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全部隶属于“八旗”下。
八旗汉军因战功封有很多知名世家,如李永芳、范文程、佟养性、石廷柱、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张大猷、鲍承先、祖大寿、马光远、蔡士英、孙得功、王世选、左梦庚、施琅等家族。有“尚、耿、石、李、佟、祖、蔡、王”八家为“汉军八大姓”一说。虽然汉军在外八旗中通常被认为地位次于八旗满洲、蒙古,是整体地位最低的,尤其是清朝中期汉军专缺裁撤后,汉军出仕只能递补汉缺,但实际汉军的地位和待遇和八旗满洲、蒙古的地位平等。
“此外”
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实际上,上三旗与下五旗只是相对于包衣佐领而言的,而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
清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镶黄旗又称头旗。
“不仅如此,八旗都各有旗主”
与此同时直播间内,XX所的所长面色沉重:
“好一招声东击西,咱们大部分精力都在泰陵崇陵,她居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跑到了距离较远的慕陵,搁这儿跟咱们玩躲猫猫呢,看来咱们的钓鱼战术被她识破了”
另一头,潜伏在直播间的好几拨盗墓贼蠢蠢欲动。
“大哥,他们去慕陵了,咱么也去吧,他们吃肉咱们跟着喝口汤也行”
小弟兴奋不已
带头大哥气不打一处来:
“瞎说什么大实话,怎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况且咱们是去维护公平正义,肉咱们要吃,汤也要喝!”
“明白,大哥!”
于是乎,在曹七七不知情的情况之下,一时间各路人马闻风而动,骤然间风云再起。
关于这一切,曹七七丝毫不知情。
Ps:感谢:fairy-of-swo、书友2017***0004、书友2021***3852,投的票票,感谢大家的支持,如今出门都要注意安全哈,带好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别带错了,毕竟周六就是七夕了,你们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