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女子能够参加殿试,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一科的女学子们,无论最终是否中榜,都已经被历史铭记,成为了人生的赢家。然而,人心总是向往更高的目标,无论男女皆是如此。既然已经历经艰辛走到这里,又怎能空手而归?

若兰深吸一口气,凝神静气,继续奋笔疾书。她的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如同她内心的独白,真挚而深刻。她写到了女子的不易,写到了对知识的渴望,写到了对未来的憧憬。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她心灵的印记,记录着她成长的点点滴滴。

殿试持续了整整四个时辰,直到夜幕降临才告结束。学子们陆续离开皇宫,礼部官员则忙着封场,用洒金纸覆盖住试卷上的名字和籍贯,然后急匆匆地送往文渊阁。文渊阁内,早已等候多时的阅卷官们正摩拳擦掌,准备开始他们的工作。这些阅卷官都是进士出身,曾在清廷担任要职,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智慧。

阅卷工作开始了,整个文渊阁内弥漫着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气氛。阅卷官们一个个神情专注,仿佛在与那些文字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他们或点头称赞,或皱眉思索,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认真与负责。潘晓明尚书从男女学子的试卷中各挑选出十份佳作,这些佳作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众多的试卷中熠熠生辉。

与中书令刘墉商议后,潘晓明将挑选出的试卷一同呈送到了乾清宫的御案上。乾清宫内,李清歌皇帝正端坐在龙椅之上,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智慧。她接过试卷,一页页地翻阅着,仿佛在与那些文字进行着一场心灵的交流。

参加殿试的学子超过百人,每篇试卷都长达数千字。面对如此庞大的阅读量,皇帝自然无法一一审阅。因此,他们只能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试卷呈上御前,以便皇帝做出最终的裁决。而大炎朝的科举制度因为男女并试的创举,使得李清歌需要审阅的试卷数量比前朝皇帝多了一倍有余。然而,她并未因此感到厌烦或疲惫,反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这份工作中。

虽然李清歌并非出身于古代帝王之家,对这类古文文章的了解有限,但她凭借现代人的智慧和眼光,以及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依然能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精髓。她仿佛能够穿透那些文字的表面,看到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让她在其中遨游、探索。

最终,在李清歌的亲自裁定下,殿试的排名尘埃落定。杜若兰的名字赫然在列,她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与赞赏。那一刻,若兰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喜悦。她知道,这一路走来,她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不易,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一切。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个思绪纷飞的时刻,当杜若兰渐渐明白了女性自我价值的真谛。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子同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活出独立而精彩的人生。

选择状元这样的人才,对李清歌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作为大炎朝首位打破常规,允许女子参与科举的帝王,她深知这一步的迈出,不仅是对旧有制度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眼光与智慧的一次重大考验。

李清歌,这位机智过人的女皇,虽坐拥天下,却从不自恃才高。她清楚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并非顶尖,尤其面对这堆积如山的试卷,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作,要从中挑选出真正的状元,实非易事。于是,她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用声韵结合白话文的方式来评判。

在古代,文章尤其是诗词骈赋,都极为讲究声韵和格律。宋词,那更是为歌唱而生,虽然如今曲调可能已失传,但后人仍能根据词句的韵律,重新谱曲,找回那份跨越时空的韵味。李清歌深谙此道,她觉得,声韵好听的文章,内容不一定就顶尖;但真正的好文章,声韵必定是出色的,如同乐章般和谐动人。

于是,她召来了潘晓明,这位忠诚能干的礼部侍郎,吩咐他找人将这二十篇卷子翻译成白话文,再挑选些朗读高手,按照原文的感觉来诵读。李清歌自己,则端坐在龙椅之上,耳朵竖得跟兔子似的,全神贯注地听着。那神情,仿佛是在聆听天籁之音,又似在捕捉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感。

随着朗读声起,一篇篇文章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空气中流淌,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李清歌闭目倾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嘴角上扬,她的心灵仿佛与那些文字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

听完之后,她挑了几篇特别中意的文章,再对照白话译稿仔细复核。她的眼神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的思维敏捷如电,迅速在脑海中构建起文章的框架与脉络。最终,她确定了状元和榜眼的人选——江世恒和林若薇为男女状元,钟元和许琳为男女榜眼。

至于探花的选拔,那就得另外安排面试了。探花这个位置,特殊而引人注目,它要求的不仅仅是才华横溢,更得相貌堂堂。在众人眼中,状元或许是科举的巅峰,但探花这个位置,却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状元、榜眼主要看才华,但探花就不同了,它要求的是才高八斗与风度翩翩的完美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就像历史上的李寻欢,才貌双全,成为了探花的典范。还有《知否》里的林黛玉她爹,也是探花出身,因此林黛玉才继承了那份才情与美貌。从古至今,人们都看重颜值,长得好看的人确实能占不少便宜。若是才貌双全,那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前程似锦不说,连婚姻都是抢手货。

就像《知否》里的盛老太太,她是勇毅侯的女儿,身份尊贵,却因看上了探花郎的俊朗外貌,不顾家人反对,带着丰厚的嫁妆就嫁了。科举制度流传了上千年,探花的前途往往比状元、榜眼还要好。即便皇帝自己不以外貌取人,但探花郎娶了美貌的妻子,有了岳家的支持,仕途也是一帆风顺。历史上甚至还有皇帝本来点了状元,结果一看人家长得太好看了,直接改授探花的例子。

“探花郎”这三个字,几乎就成了才貌双全的代名词。每当提起,都让人心生向往。不过话又说回来,世事无绝对。也有那种六元及第的奇才,他们的状元光环能直接盖过探花。科举制度嘛,每个朝代都有点不一样,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无论如何变化,它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在这复杂的科举制度中,从县试、府试、院试一路考到乡试、会试、殿试,每一层都要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县、府、院试的第一名叫案首,那是初露锋芒;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那是小有名气;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那是声名鹊起;而殿试的第一名,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了,那是光耀门楣、名垂青史的荣耀。

李清歌坐在龙椅之上,望着下方跪拜的江世恒、林若薇等人,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欣慰与自豪。她知道,自己这一步的迈出,不仅为大炎朝选拔出了真正的人才,更为天下的女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大门。而这一切,都源于她那份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制度的勇敢革新。

这六场考试,宛如人生路上的六道难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六元”。这“六元及第”的荣耀,如同天际的流星,罕见而璀璨,科举制度历经千年风雨,也仅有两人能摘得此桂冠,其难度可见一斑。

殿试的帷幕刚刚落下,皇宫内外,那些饱读诗书的学子们便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地等待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刻。他们的心中,除了对状元的无限憧憬,更有一个位置,被探花郎的殊荣所占据。尤其是当消息传来,女王陛下将从男女两科中各挑选十名佼佼者进行面试,一时间,被选中的学子们仿佛被幸福的云朵所包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深知,这场面试,实则是对探花郎的最终考验。中了状元,固然能光宗耀祖,但探花郎的名号,却如同祖坟上冒出的青烟,预示着更为辉煌的未来。一旦戴上探花的桂冠,无论是仕途还是姻缘,都将如虎添翼,只要不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一生,便算是稳稳地踏上了成功的坦途。

李清歌,这位大炎朝的女皇,将面试的地点选在了皇宫西南角的体和殿。这座宫殿,曾是皇帝选秀女的圣地,如今却因女皇的登基和一夫一妻制的推行,而显得空旷寂静。李清歌心中暗自思量:选秀与面试,虽目的不同,但皆是挑选佼佼者,何不借此机会,让体和殿重焕生机?于是,她一锤定音,体和殿便成了这场面试的舞台。

学子们得知面试地点后,更是确信无疑,此次面试,实则是对探花郎的甄选。探花,作为殿试一甲中的第三名,其地位虽不及状元、榜眼,但那份才貌双全的要求,却让无数学子心驰神往。既然要选探花,那么状元、榜眼的人选,想必也早已在女皇的心中尘埃落定。

在这二十名入选面试的学子中,杜若兰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她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更兼容貌出众,如同春日里绽放的桃花,娇艳欲滴。在女榜的十人中,她年纪最轻,却美得让人无法移开目光。无论是男榜还是女榜的学子,都不由自主地被她的风采所吸引,多看她几眼,仿佛能沾染上她的才气与美丽。

而在男榜中,蒲柏的出现,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二十五岁,按照古时的标准,虽已不算年轻,但在这次面试的学子中,却是最为年轻英俊的一个。他的身姿挺拔如松,高大健壮,面容俊美如玉,清新脱俗。站在一群三四十岁的老学究中,他就像一只鹤立鸡群,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李清歌女皇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蒲柏和杜若兰,心中不禁暗自赞叹。她轻声问旁边的潘晓明:“那个年轻人叫什么名字?”潘晓明恭敬地回答道:“他叫蒲柏,字鸣章。”李清歌点了点头,说道:“松柏长青,好名字!你去告诉他,面试结束后三天,太和殿有传胪大典,我会当众宣布结果。”

“遵命!”潘晓明应了一声,便快步离去。二十位学子听到面试结束的消息,都松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也终于放松下来。他们纷纷起身离开,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则沉默不语,心中五味杂陈。

李清歌女皇回到乾清宫后,仍旧无法忘怀蒲柏和杜若兰的风采。她吩咐道:“把蒲柏和杜若兰的试卷拿来,朕想再仔细看看。”侍从们闻言,立刻将两人的试卷呈了上来。李清歌接过试卷,细细品读,每读一句,都仿佛能看到两人在考场上的奋笔疾书,那份才情与努力,让她心生敬佩。

夜色渐深,乾清宫内灯火通明。李清歌女皇坐在案前,手中紧握着蒲柏和杜若兰的试卷,心中却在思考着更深远的事情。她知道,这次面试,不仅仅是对探花郎的甄选,更是对大炎朝未来人才的一次重要考验。她希望,通过这次面试,能够选拔出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学子,为大炎朝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满皇宫,体和殿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正在悄然进行。李清歌女皇坐在龙椅上,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位学子,她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蒲柏和杜若兰,作为此次面试的佼佼者,更是成为了她重点关注的对象。

面试的过程中,蒲柏和杜若兰都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与风采。他们或引经据典,或谈论时事,都显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李清歌女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知道,这两个人,绝对是自己想要的人才。

面试结束后,李清歌女皇回到乾清宫,心中却仍在回味着蒲柏和杜若兰的表现。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两个人留在自己身边,为大炎朝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吩咐侍从们准备传胪大典的相关事宜,她要在太和殿上,亲自宣布这次面试的结果,让所有人都见证这一刻的辉煌。

三天后的太和殿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李清歌女皇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的人群。她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开口:“此次面试的结果已经揭晓,朕决定,蒲柏为男榜探花郎,杜若兰为女榜探花郎!”话音刚落,太和殿上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蒲柏和杜若兰也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一刻,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李清歌女皇,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知道,通过这次面试,她不仅选拔出了两位才华横溢的探花郎,更为大炎朝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两个人,一定会成为大炎朝的栋梁之才,为大炎朝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好嘞!”

潘晓明应声的同时,急忙从堆积如山的试卷中精准地抽出了杜若兰与蒲柏的答卷,双手呈上,动作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恭敬与谨慎。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几分岁月的痕迹,却也更显其沉稳老练。

此时,九桃熏炉中,瑞脑香正缓缓燃烧,袅袅升起的香烟如同细丝般缠绕,又似轻纱般飘散,将整个空间笼罩在一层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中。香气悠长,既不过分浓郁,也不失淡雅,恰到好处地刺激着人的感官,让人心神宁静,仿佛能洗净一切尘埃与杂念。

李清歌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金黄色的龙袍,衣袂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摆动,宛如金龙跃动,威严而又不失温文尔雅。在这缭绕的香气中,她花了足足半个时辰,一字一句,细细品读了杜若兰与蒲柏的答卷。她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闪烁,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两位学子背后的努力与才华。

读罢,她轻轻放下试卷,转头看向潘晓明,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两人的答卷,文采斐然,灵气四溢,确实难分伯仲。但与榜首的状元相比,你觉得他们差在哪里呢?”

潘晓明闻言,微微躬身,思索片刻后回答道:“回陛下,臣以为,这两位学子心性虽佳,但或许还稍显稚嫩,经历不够丰富。毕竟年轻,尚未经历过太多世事的磨砺。他们对世间万物多抱有美好愿望,却未曾深刻体会到世事之复杂多变,现实之残酷无情。”

清歌皇帝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确实如此。我点的那位状元,其救灾策略之深刻,笔锋之犀利,直击问题核心,令人叹为观止。他直言不讳,天灾虽猛,但人祸往往更为严重。若救灾时不能有效遏制人心之贪婪,确保物资真正送达需要之人手中,则灾祸只会愈演愈烈,悲剧亦将更深重。”

说到这里,她不禁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忧虑与无奈:“相比之下,杜若兰与蒲柏在救灾策略上提出的措施,虽亦不失为良策,但终究稍显稚嫩,未能触及问题之根本。”

潘晓明闻言,心中暗自思量,随即恭敬地回应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臣以为,这两位学子虽在见解上尚未达到状元之高度,但其救灾答卷亦属上乘之作。他们之所以不如状元,并非文采不足,而是缺乏岁月的积淀与阅历。若因他们年轻便轻易否定其才华与潜力,恐怕有失公允。”

清歌皇帝闻言,点头表示赞同,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期待:“你说得对。年龄并非障碍,反而可能是他们未来成长的资本。他们还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历练的机会等待着他们。国家的未来,终究还是要靠这些年轻人来承担。既然如此,就点蒲柏为男探花,杜若兰为女探花吧。”

“陛下圣明!”潘晓明恭敬地回应道,心中暗自为这两位学子感到高兴。他知道,清歌皇帝特意审阅这两份试卷的用意,也明白这两位学子是殿试中才貌双全的佼佼者。如今得此殊荣,无疑是对他们才华与努力的肯定。

面试结束后,殿试的学子们都翘首以盼,等待着探花郎的最终确定和传胪大典的到来。整个皇宫仿佛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氛围中,每个人都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所谓传胪大典,便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宣布进士名次的隆重仪式。在古代,“胪”有上传语告下的意思,传胪即唱名公布之意。因此,宣布进士名次的典礼便被称为“传胪大典”。这一日,对于所有参加殿试的学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天。

这一天终于来临,学子们都早早地来到太和殿等候。太和殿作为外朝三大殿之首,是大炎皇宫中最宏伟、规制最高的建筑,民间俗称“金銮殿”。它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仿佛是天地间最庄严的存在。

学子们身着新制的官服,男子一身粉色衣裳,显得英气勃发,神采飞扬;女子则披着蓝色的长裙,温婉可人,端庄典雅。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殿试中男子所穿的官服特意选用了粉色。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粉色都曾是男子的专属色彩。一是因为粉色染料珍贵,仅次于紫色和青色,只有显贵之人才有资格穿着;二是因为在传统审美中,暖色调被视为阳性,与男子的刚健气质相契合;而冷色调则属阴性,更适合女子。因此,粉色作为暖色调之一,自然成为了男子所喜爱的颜色之一。而蓝色则象征着广阔的天空和宁静的宇宙,女子穿着蓝色衣裳更显温婉娴静、端庄典雅。

随着传胪大典的临近,整个太和殿都沉浸在一片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之中。学子们或站或坐,或低声交谈,或默默祈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与紧张。他们知道,这一刻的到来,将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将全力以赴,为自己、为家族、为国家争光。

终于,随着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传胪大典正式开始。太监们手持黄卷,高声唱名,宣布着进士们的名次。每宣布一个名字,太和殿内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学子们或喜或悲,或激动或平静,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这一刻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庄严与神圣。

当太监唱到蒲柏与杜若兰的名字时,两人几乎同时站了起来,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喜悦的光芒。他们知道,这一刻的到来,意味着他们的努力与才华得到了认可与肯定。他们相视一笑,仿佛在说:“我们做到了!”

传胪大典在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中圆满结束。学子们纷纷向皇帝行礼致谢,感谢她的赏识与提拔。而清歌皇帝则微笑着看着他们,眼中充满了欣慰与期待。她知道,这些年轻人将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她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说起来,粉色,在往昔的岁月里,曾是君子风度的优雅代言,它承载着一种温文尔雅,又不失力量的气质。而蓝色,则如同淑女般,静静地流淌着温婉与宁静。然而,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如今的人们,总爱调侃说,男子汉穿上粉色,那才是真正的勇猛无畏,这并非空穴来风,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有过这样的风尚潮流。

自民国七年以降,女权之声日益高涨,女孩子们开始大胆地尝试男孩子的颜色,以此彰显她们追求平等的决心。一来二去,审美的天平悄然倾斜,蓝色逐渐成为了男子的象征,而粉色,则意外地成为了女孩儿的专属领地,这一转变,虽无明文规定,却成了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矩。

李清歌,这位穿越时空而来的姑娘,初到这个世界时,便被这颠覆传统的色彩观念所震撼。她望着满街的粉色,从玫瑰粉到芭比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而当她看到男学生们身着粉色衣裳,那份惊讶,几乎让她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她觉得,这样的搭配,实在是太过突兀,难以接受。

她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阵涟漪。她想,若是小孩子穿粉色,或许还能增添几分可爱;但若是那些饱经风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大老爷们,个个头发斑白,脸上皱纹横生,再穿上粉色,那画面,简直是不敢直视,太过违和了。

李清歌的眉头紧锁,然而,周围的人却似乎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反而认为这才是真男人该有的装扮。时代在变,审美也在变,李清歌虽然无奈,但也只能随波逐流。日子久了,她竟然也慢慢习惯了这种颠覆传统的色彩搭配。

说到科举,那可是读书人一生中的大事,如同鲤鱼跃龙门,一朝成名,便能从乡下小子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传胪大典,更是如同过年一般,学子们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大炎朝新设的恩科,对于李清歌来说,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她特地命人为她制作了一件大红缂丝龙袍,上面绣着淡金色的牡丹,那华丽的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穿上它,李清歌非但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反而散发出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让人不禁为之侧目。

太和殿前,皇家礼乐声震天响,礼部官员们穿着统一的朝服,清清嗓子,准备开场。文武百官也是一身帅气的官服,整整齐齐地走进大殿,站好自己的位置。

礼仪官一声“吉时已到”,李清歌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大殿。她稳稳地坐在九龙御座上,那威严的气势,让人不敢直视。百官和学子们齐刷刷地行礼,高呼:“女王陛下!”

“免礼!”李清歌大手一挥,眼神锐利如鹰,声音沉稳而有力。她说道:“开始吧!”

话音刚落,鞭炮齐鸣,传胪大典正式拉开帷幕。中书令刘墉,作为百官之首,手持圣旨,开始宣读。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响彻整个太和殿。

跟戏文里说的似的,好戏还在后头呢。先宣了二甲、三甲的名单,人数众多,便只报了数字,名单则贴在宫门口,让大家自行查看。

到了最激动人心的一甲,那可是状元、榜眼、探花的荣耀时刻。能否光宗耀祖,就看这一哆嗦了。传胪官扯着嗓子,高声宣布:“新科状元,男榜江世恒,女榜林若薇!”他的声音,拖得长长的,每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太和殿里回荡,仿佛要穿透云霄。

这传胪的规矩,讲究的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殿里殿外,都有传胪官在同时宣布,将这场盛典推向了高潮。李清歌坐在九龙御座上,望着下方跪拜的学子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她知道,这些学子们,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在这一刻,迎来了他们的荣耀时刻。而她,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

江世恒和林若薇,作为新科的状元,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穿着华丽的官服,走上前来,向李清歌行礼致谢。李清歌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她知道,这些年轻的才子才女们,将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他们将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传胪大典结束后,李清歌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百官和学子们。宴会上,她亲自为江世恒和林若薇敬酒,祝贺他们的成就。江世恒和林若薇也感激不尽,纷纷表示将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

李清歌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个时代,因为有了这些才子才女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精彩和充满活力。而她,也将继续在这个时代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大殿里头,烛光摇曳,金碧辉煌,映照出一派庄严而肃穆的景象。传胪官身着华丽的朝服,手持象牙笏板,声音洪亮如钟,刚把话落音,那殿门处便紧接着响起了响亮的宣告,如同春雷炸响在众人耳畔:“这一届的新科状元出炉啦!男的叫江世恒,女的则是林若薇!”这话儿在殿前又连喊了三次,每喊一次,都像是在大伙儿心里敲了回鼓,震得人心神激荡,最后两位状元算是板上钉钉,无可争议。

江世恒,一袭青衫,面如冠玉,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却难掩心中的激动。他紧紧握住双拳,指甲几乎嵌入掌心,却强自保持着镇定。而林若薇,身着淡雅的罗裙,发髻高挽,眉如远山,眼若秋水,脸上虽也尽力保持着平静,但那双眸中闪烁的光芒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澎湃。两人缓缓走出队列,步伐虽慢,却坚定无比,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云端之上,站到了大殿的正中央,接受着四面八方的注视。

紧接着,传胪官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秋风扫过落叶,清晰而有力:“新科榜眼,男的钟元,女的许琳!”同样的话也是喊了三次,那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绕梁不绝,好一阵子才散去。钟元,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许琳,则是温婉如水,眉眼间带着淡淡的忧愁,却又不失坚韧。两人相视一笑,彼此间传递着无声的鼓励和支持。

再来说说探花,那可是这群才子佳人里的颜值担当。蒲柏,身姿挺拔,面如雕刻,气质非凡;杜若兰,则是花容月貌,气质如兰,清新脱俗。虽然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当真听到传胪官念出他们的名字时,还是有些小遗憾。毕竟探花这位置,风光可不比状元差。状元嘛,是前程光明一片;探花呢,那就是仕途和姻缘双丰收,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两者都占全了。

传胪官再次准确无误地报出了一甲三人的名字,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显得格外庄重。李清歌女王,身着华贵的龙袍,头戴凤冠,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威严而又不失慈爱。她一声令下:“上图!”话音刚落,俩骑着白马的侍卫便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来,手中展开了一幅巨大的画卷。那画卷上,画着一只巨大的乌龟,名为“鳌”。按老规矩,一甲的这些才子佳人得踩着这图来拜见天子。

在传胪官的指引下,江世恒和林若薇并肩站在了鳌头,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激动和自豪。钟元和许琳则踩着鳌的前脚,站得笔直,神情庄重。蒲柏和杜若兰则站在后脚,虽然位置稍逊,但两人脸上却并无丝毫不悦,反而带着一种淡然和洒脱。六个人站得笔直,一起向李清歌女王行礼:“参见女王陛下!”

李清歌女王微微一笑,那笑容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暖意。她轻声说道:“都起来吧,抬头看看。”新进士们一听这话,心里头虽然敬畏天子的威严,但还是忍不住偷偷抬起了头,想看看这位明德女王的真容。

这一看之下,六个人都愣住了,心里头那个震撼啊,简直没法说。大家都说女王陛下手段雷厉风行,治国铁腕无情,在一片腥风血雨中建立了大炎王朝,又用严刑峻法打击地主,把田地还给老百姓。所以大伙儿都以为女王该是个高大威猛、气势逼人的角色,除了性别不同外,简直就跟男皇帝没啥两样。可眼前这位女王陛下,却是美得让人心动。

她的容貌简直就像是天上下凡的仙女一样,光彩照人,让人看了眼睛都挪不开。那肌肤如同凝脂般细腻,眉如远山含烟,眼若秋波流转,鼻梁高挺,唇色嫣红,每一处都恰到好处,仿佛是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她身穿龙袍,头戴凤冠,更添了几分威严和尊贵,但那股子仙气却丝毫未减,反而更加浓郁了。

杜若兰更是惊讶得不得了,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着座上的女王陛下,突然想起了去年自己遇难时对方出手相救的情景。那时候,她孤身一人,身处险境,几乎绝望。就在那时,一个身着华丽衣裳的女子突然出现,如同天神下凡般将她从危难中救了出来。那时候,她就觉得对方美得让人刻骨铭心,那种美,不仅仅是外表上的,更是气质上的,仿佛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没想到,这位救命恩人竟然就是大炎女王陛下!这一刻的惊讶和感动让杜若兰久久不能平复。她看着女王陛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敬仰和感激。她知道,自己能够站在这里,成为新科的探花,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更离不开女王陛下的庇护和关爱。

李清歌女王看着眼前的六位新进士,心中也充满了欣慰和期待。她知道,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大炎王朝的希望。她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她也希望他们能够保持那份初心和纯真,不被世俗的繁华和诱惑所迷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