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帷幕

“咔咔咔……”朱桂使出浑身的力气,将那位喜欢驾车奸淫良家的孔三少的头砍了下来。

而从那位孔三少赤裸并血肉模糊的下体可见,之前他没少受折磨。

“呸,什么玩意儿。”闻着扑鼻的骚臭味儿,朱桂差点吐出来。

孔锚怔怔的看着这一幕,犹如傻了一般一动不动。

就在刚刚,他最宠爱的儿子,被人当面虐杀。

朱桂疑惑的道:“这人不会傻了吧?”

一名手下左右看了看,不确定的道:“或许……可能……也许……”

孔锚直勾勾的看着朱桂,道:“你杀了我儿子。”

朱桂大笑道:“哈哈……原来是这小子的爹啊,亲眼看着儿子被杀,心里是不是很痛恨?”

孔锚眼神毫无波动,只回一句:“你杀了我儿子。”

朱桂顿觉索然无味,道:“我不光杀你儿子,还要杀了你,杀了你全家。”

说着,举起手中全是豁口的长刀,朝孔锚脖子砍去。

“咔……”刀被卡在的骨头上,拽了好几次都没拔下来,反倒是被喷了一身一脸的血。

“呸呸呸……”朱桂连忙松手丢掉手中的刀,连连倒退几步:

“真他娘的晦气。”

那名手下不解的道:“大王,您为何如此痛恨这孔三少?”

朱桂虐杀孔三少的手段,连他这个畜生都觉得很畜生,所以才更加不解。

莫非大王和这姓孔的有仇?

朱桂扔掉手中全是豁口的长刀,骂道:“踏马的,谁痛恨他了,老子之前就没见过他。”

那手下问道:“那您为何……”

朱桂顺口回道:“还不是我那大侄子……”

话才出口,他就反应过来,这事儿传出去不太好,连忙将剩下的话咽了回去。

没好气的道:“你踏马的瞎打听什么?老子就是恨他。”

“还杵在这干嘛,去搜搜还有没有漏网之鱼。”

那手下也被吓了一跳,大王的大侄子那不就是太子吗。

艹……早知道就不多嘴了,别被灭口了啊。

这么一想,他顿觉后背发凉,看谁都像是锦衣卫的密探。

玛德,早知道就不多嘴了。

好奇心不光能害死猫,更能害死人啊。

不行,必须得想办法讨好一下大王才行,这样才他会保护我。

想到这里,他顿时有了点子。

一路跑到后院,从刀口救下一个姿容上佳的姑娘,扛着就去找朱桂了。

“大王大王,这是孔家家主的嫡孙女,小的专门抓来孝敬您的。”

朱桂只是撇了那姑娘一眼:“一个娘们有什么稀罕的,老子什么样的姑娘没见过,杀了。”

“啊?”那手下没想到会是这样,却也只能一刀将这女的杀了。

心中还不免有些遗憾,早知道大王不感兴趣,我就自己享用了。

圣人之后啊,想来味道应该不一样。

哪知,这时朱桂朝他招了招手,小声道:“你去帮我瞅瞅,有没有那种细皮嫩肉的兔儿爷。”

“啊?”那手下惊的下巴都快掉了。

不是,你们这些权贵皇室口味都这么重吗?

他下意识的夹紧了自己的臀部。

朱桂不耐烦的道:“啊什么啊,能不能找到?不能找到就给老子滚。”

那手下连忙道:“能能能,您放心我马上给您找来。”

说着,连滚带爬的去物色目标去了,怕去的晚了就被杀光了。

朱元璋的顾虑很有先见之明,神机营在关键时刻确实手软了。

很多老幼妇孺,他们都有意的隔了过去。

毕竟他们接受过新思想开光,又在南方灾区亲身体会过百姓拥戴的,具有新思想的军队。

对手无寸铁的老幼动手,太考验他们的道德底线了。

如果是敌人,他们可以说服自己动手。

可这是内部矛盾,且还是圣人之后,他们无法说服自己。

朱桂和他的那群亲兵就没那么多顾虑了,杀,全杀了。

老弱妇孺?杀起来更安全,不用担心被反杀。

圣人之后?杀起来更有成就感。

将来和人吹牛的时候,张口就来一句,我杀圣人之后犹如杀鸡。

啧,那感觉别提了,想想都觉得爽。

最终曲阜孔家四百八十三口尽皆被杀,真正做到了鸡犬不留。

曲阜百姓早就被阻隔开来,无法靠近孔家。

但他们是最关注这件事情的群体,每日都有无数人来周围打探情况。

朝廷派军队包围孔府,他们自然知道。

打探的人就更多了。

当枪声响起,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欢呼声传出数里远。

百姓们奔走相告,将消息告诉更多的人。

很快整个曲阜就都知道了此事。

笼罩在曲阜百姓头顶上千年的乌云,终于被吹散。

百姓们敲锣打鼓者有之,燃放烟花爆竹者有之,载歌载舞者有之,上坟告祭亡灵者有之。

皇宫,看着朱桂和王政递上来的奏疏,陈景恪心情无比沉重。

不是为了孔家,而是为那两万多读书人。

那可是两万多人啊。

关键还是善后,不是说把人杀了就完了,后面那两万多个家庭也会受到牵连。

果不其然,老朱看完奏疏立即就对此事做出了安排:

“这两万人的家人全部迁离本土,一部安置在国内他处,一部分迁徙到各藩属国。”

陈景恪默默点头,这其实是最好的办法。

一般的读书人背后,都有一个不错的家庭。

在本地,这个家庭往往具有普遍影响力。

十里八村的乡邻,都会受到这家人的影响,士绅阶层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这家人对朝廷心有怨言,暗地里使绊子阻挠新法施行,是很容易的事情。

而且人家还能做的不留一点把柄。

就算最后将这家人揪出来处置了,浪费的也是朝廷的时间。

将他们从本乡本土迁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对周围施加影响力了。

他们反而要想办法讨好当地官吏,主动融入当地。

这两万多户人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可对大明来说,想对他们进行迁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对于迁徙人口这事儿,大明可太熟悉了。

从最初为了打散宗族,到后续封国建立,人口调整就没有停过。

上上下下的官吏,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快捷的迁徙人口,那都是门清的。

更何况,那十来个藩属国可都在期盼着人口呢。

只要朝廷放话,他们秒秒钟就能把这些人口给消化。

所以,重新安置那两万多人背后的家庭,反而是最简单的。

真正麻烦的,是天下人的反应。

想到这里,陈景恪叹道:“恐怕,天下要乱一些时日了啊。”

朱雄英毫不在乎的道:“乱也只是读书人乱一乱,波及不到百姓的。”

“百姓不乱,造成的损害就微乎其微了。”

老朱则不屑的道:“两万多人被屠戮,一个反抗的都没有,这就是那些读书人。”

“他们就算乱,又能掀的起多大的风浪。”

陈景恪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他知道两人说的有道理,这次的事件,对百姓的影响其实是最小的。

只要百姓不动,就算上面的人狗脑子打出来,那也是可控的。

相比起那些可以预见的骚乱,他觉得还是多关注一下朱桂比较好。

这货确实是个活畜生,必须要用链子给他锁好了。

-----------------

曲阜发生的事情传出后,果然天下盈沸。

无数读书人为之哀嚎恸哭。

各种诅咒、谩骂声也蜂拥而至。

“独夫、独夫……”

“蒙古人朝孔庙射了三箭,元朝国祚不足百年而亡。”

“你朱元璋敢屠戮圣人之后,大明必二世……三世而亡。”

有官吏在承天门前撞墙而死。

无独有偶,很快各地都有相似的事情传来,多达上百起。

看着这些消息,陈景恪心情反而好了许多。

华夏几千年文明,确实养出了许多酒囊饭袋,但永远都不缺真正的忠贞之士。

这些人赴死的动机,看起来很愚蠢,但又何尝不是忠义的体现呢。

我无法守护心中的道,那就陪着道一起去死吧。

对于这些自杀的人,老朱是很不屑的,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要求将这些人曝尸荒野,并将其家人流放。

陈景恪心中吐槽,这特么都成路径依赖了,动不动就流放。

然后他干咳一声,给朱雄英使了个眼色。

朱雄英秒懂,立即站出来劝阻:“……皇爷爷,这些人的行为虽不可取。

“然其能为心中所信赴死,可见乃忠贞之士也。”

“我大明乃天地正统,若对他们施加惩罚,岂不寒了天下忠义之人的心。”

“我以为,不但不能惩罚他们,还应当给予嘉奖,并准许其家人将其荣葬。”

群臣都有些惊讶,没想到太子竟然会出来劝阻,还能说出这样的话。

这……这……这简直就是第二个陛下(朱标)啊。

群臣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

如果有数值条的话,那么这些人对朱雄英的忠诚度,直接提升了好几十个百分点。

老朱自然知道朱雄英这么做的打算,收买人心吗。

虽然对那些人的行为很不满,但他更想给孙子多加一道光环,于是就说道:

“看在太子求情的份上,咱就不惩罚他们了。”

“不过奖赏就算了,免得有沽名钓誉之辈依此求名。”

此事就此揭过。

群臣见他真能劝住老朱,就更感到高兴。

心中期盼,太子早日掌权吧。

陈景恪则暗自唏嘘,这些人啊。

将来有他们哭的时候。

不过他也能理解大家的想法,老朱的手段太恐怖了,两相对比可不就显得朱标和朱雄英仁慈吗。

不过事情远没有结束,紧接着朱元璋下旨:

“理学忤逆、无道,当罢黜之。”

对于这一点,群臣早有心理准备,倒没有太大的反应。

毕竟,经过之前的一连串打击,朝堂已经没有理学的代言人了。

其他学派,自然不会为理学出头。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并不意外此举能成功。

至少短期内很难罢黜理学。

很简单,理学独显这么多年,哪个读书人没学过?

是你说罢就能罢的了的?

不过是你罢你的,大家学大家的。

但紧接着,老朱的下一条命令却让群臣再也绷不住了。

“从今日起,科举不得以理学思想答题,违逆者废除”

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陛下,理学独显百余年早已深入人心,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能罢黜。”

“若不准士子以理学思想答题,恐科举无法进行矣。”

老朱竟然没有生气,而是恍然大悟,道:

“你不说咱都忽略了这一点了,不让士子以理学答题,确实很难。”

对于他的善纳谏言行为,群臣非但没觉得高兴,反而都升起不好的念头。

老朱接下来的话,证明了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那就暂停科举吧,啥时候士子们彻底摒弃了理学思想,啥时候再重启。”

“啊?”群臣目瞪口呆。

然后……

“陛下,万万不可啊陛下。”

然而根本就没有用。

老朱当场发飙:“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你们当咱是好戏耍的是吗?”

“咱金口玉言,岂能说改就改?”

“就这么办了,暂停科举,谁反对就去承天门前跪着去吧,多你们一个也不多。”

说完,他一甩衣袖,走了。

群臣彻底哑火。

去承天门前跪着?

算了吧,现在还有一千多人天天在那跪着呢,都快成洛阳的一景了。

每天都有无数百姓前来观看。

最开始,百姓们被震撼到,是用仰慕的目光看待他们的。

跪着的那些人,也觉得很光荣。

慢慢的性质就变了,大家看他们就和看猴一样。

现在愿意去那边跪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估计再过几天就没人去了。

况且,对于朝堂上的群臣来说,之前诛杀孔家的时候他们没有去跪,现在就更不可能去了。

暂停科举的事情就此成为定局。

消息传出后,士子们再次一片哀嚎。

又有不少书生受不了打击,选择了自杀。

对于这些人,老朱完全不屑一顾,朱雄英也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看法。

如果说,之前为孔家殉葬的那些人,还有可取之处的话。

那这些因为不能科举而自杀的人,就可以说一无是处了,多评价一个字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就在这哀嚎声中,有一批人却弹冠相庆。

那就是被理学压制的其他学派。

理学被罢黜,他们的机会岂不是来了?

宣传学问,赶紧宣传,一定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以前宣传学问,最好的办法就是四处游学,广收弟子。

然后游说高层。

现在又多了一条途径,一条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径,那就是报纸。

于是,和方孝孺拉关系的人就多了起来。

每天都有无数陌生的‘故交’前来拜访,并送上厚礼。

对此方孝孺哂笑不已,你们这些人纯属想多了。

罢黜理学、暂停科举,这两条政策的公布,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就是,关注孔家之事的人少了很多。

这两条政策,算是打到了当前文人的痛处。

孔家固然重要,可已经成为定局,新政策却事关切身利益。

和自己的利益比起来,孔家自然又算不得什么了。

但对于朝廷来说,孔家之事并不算结束。

一千多年的传承,孔子血脉早已开枝散叶,全国到处都有他的后裔。

曲阜不过是朝廷认可的主脉而已。

朱元璋下的旨意是族诛,意思是凡孔子血脉都要杀光。

所以,接下来就是全国各地大索孔子后裔。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就好像诛九族、夷三族,其实杀的都是代表性人物。

其他人隐姓埋名,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在短期内,这些活下来的人,也别再以某某人的子孙自居就可以了。

诛杀孔子全族也是一样。

朱元璋族诛的真正含义,是让孔子的后裔‘消失’。

主要目标就是曲阜主脉,全部杀光。

流落各地的孔子后裔,以后悄悄的生活,不要再打着圣裔的旗号要好处就行了。

朝廷所谓的追索,不过是做做样子。

事实上,就算朝廷真的想族诛也做不到。

最主要的原因是,孔子世系遭遇过很多次大灾祸。

家族传承的文字资料损失严重,很多分支已经无法查证。

最近的一次灾祸,是五代十国时期,曲阜主脉几乎灭绝。

关于此事,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孔末之乱。

就是说有一个叫孔末的人,假冒孔家嫡系,并杀光了曲阜孔家子弟。

只有一个叫孔仁玉的逃得一命。

长大后孔仁玉为家族报仇,重新振兴曲阜孔家一脉。

这个传说一度被当成真的。

直到孔仁玉的墓志铭出土,上面并未提及孔末,而是提到了慕容之乱。

也就是慕容彦超乱兖州。

后人这才知道,那一次动乱,是被慕容彦超给灭了。

孔末之乱,不过是编造的故事而已。

慕容彦超可不会管你是什么圣人后裔,将孔府上下杀的干干净净,就一个幼童成了漏网之鱼。

光杀人还不够,他还一把火将孔府烧成了灰烬。

其中就包括孔家的藏书。

没了族谱,谁是孔子后裔就更无法查证了。

人家拿着伪造的证据,跑过来说我也是孔子后裔,是哪一支哪一支传下来的。

你曲阜孔家也没办法证实啊。

这还没算很多中途改姓氏的。

总之吧,孔家除了主脉之外,别的支脉其实是很难查证的。

老朱就算真的要族诛,也做不到。

还是那句话,后续大索天下,也只是做做样子。

残余的孔子后裔,放弃自己圣裔的身份,将自己当成普通人,就没什么事儿了。

而且,族诛还有另一层含义。

大明从此不再有圣裔。

老朱毫不掩饰的将这一层意思,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废除衍圣公尊号,并废除所有因祖宗恩荫所获得的世封世俸。”

“大明非军功不封,此例永不可破。”

这里的世封世俸,不是权贵或者高官恩荫子弟,而是和孔家衍圣公类似的恩荫。

权贵高官恩荫子弟,有数量限制,且只能恩荫一代人。

世封世俸,意思是某个职务,世世代代都由某一个家族担任。

比如孟子家族,他们在宋朝的世封世俸就是,主奉祀事。

明朝给孟子家族的世封是,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

现在朱元璋废除的,就是此类恩荫。

以后大明除了军功爵外,不会再有这样的世封存在。

对于老朱的这条旨意,军方那是举双手支持。

世封世俸被废除,变相的抬高了军功爵的含金量。

对军法来说,这自然是最好的消息。

本来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事关儒家礼法,正常来说必然会遭到文臣反对。

然而,对于这条旨意,已经麻木的群臣都选择了沉默。

孔家都屠了,衍圣公不过是笑话罢了。

衍圣公都能废,别的世封世俸被废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现在大家只希望太上皇别再折腾了,然后就是……太子啥时候掌权啊。

朱雄英啥时候掌权没人知道,但老朱的手段显然还没有结束。

接着,他就对诏狱里的理学派官吏进行了处置。

刘敩、赵叔才、左川等人,处死,抄家灭族。

这里的灭族不是族诛,是将直系亲属杀了,不会牵连旁支远亲。

其余被处死的官吏,高达七百余人。

不过这些人的家属并没有被杀,而是流放到各藩属国。

老朱现在天天为人口发愁,不再动不动就杀人了,而是选择流放。

各藩属国那是望眼欲穿,恨不得朝廷天天流放犯人。

这次事件,先后流放者达三十余万。

主要是那两万多士子的家属,其次是理学官吏的家眷。

可把诸侯王高兴坏了,恨不得飞过来把人带走。

不过还好,这也是老朱今年最后一次折腾了。

在处置过理学官吏之后,他就没有再搞什么大动作,而是开始着手梳理被打乱的行政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朱雄英的身影频繁出现,并逐渐主导了这个工作。

大批太子一系的官吏开始走上台前,并接管关键岗位。

这个变化太明显了,所有人都知道,太子的时代要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