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说,英军虽然战区航空兵数量少于阿军,但注意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方面优势,积极争夺制空权。
将航母部署在马岛以东300-500海里阿战机作战半径之外,既降低空中威胁,又削弱阿空中打击力;
在轰炸马岛阿军机场同时,采取高强度出动、一机多用等战术措施,在反空袭中与防空武器结合,重创阿空军,夺取并保持作战区域制空权,有力保障了海上舰队和登陆部队安全。
在制海权方面,战争初期阿军投入大部分海上力量支援登岛部队作战,一度掌握战区制海权,向马岛输送兵力、作战物资与补给品都比较及时顺利。
英军特混舰队进入战区后,遂行海上封锁与空中封锁行动,在封锁区内积极进行反潜、反舰和防空作战。
特别是英“征服者”号核潜艇击沉阿“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后,迫使阿海军退出战区,英完全掌握制海权,限制了阿军舰船活动,切断了阿海上交通线,孤立并从海上包围马岛,支援了登陆行动与岛上战斗。
英军对制空权、制海权的有效控制,为其最终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阿军对制空制海权的逐步丧失,使其在战争中陷于被动挨打境地。
夺岛作战是现代条件下最复杂的作战样式之一,能否达成突然性是影响作战成败的重要因素。
英军之所以能够以较小伤亡夺回被占马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得了夺岛战役的突然性。
为达成突然性,英军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出其不意,慎选登陆地点。
圣卡洛斯港海湾狭长,舰队活动余地小,与首府斯坦利港只有小道相通,车辆通行困难。
阿军认为不是理想的登陆地段,因而仅部署了百人左右的警戒分队。
二是运用多种谋略手段进行欺骗。
英军在登陆前两周就已选定圣卡洛斯港为登陆点,而英报却登载大量消息,预测英军将在马岛南部登陆。
登陆前两天,英军飞机和军舰连续突击马岛南部的达尔文港及古斯格林机场,却置圣卡洛斯港于不顾,致使阿军出现判断失误。
三是英军在登陆前夕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舰队实施无线电静默,甚至中断对美提供情报。四是利用夜暗的掩护突击上陆。
5月20日晚,马岛及附近海域大雾弥漫,云层很低,能见度差。英舰队在恶劣的气象条件掩护下,于午夜驶入马尔维纳斯海峡,于21日凌晨2时开始登陆。
天亮前,登陆部队及其装备已全部上陆。五是实施佯攻。
英军在圣卡洛斯港登陆的同时,突击队在达尔文港和路易港登陆,实施了牵制性攻击,致使阿军无法判明其真实意图和主要突击方向。
待阿军弄清真实情况后,英军已在圣卡洛斯港占领了大片滩头阵地,基本站稳了脚跟。
当然,现代战争,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战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均高度重视运用各自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提高作战效能。
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战装备在战争中大显身手,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
在争夺制空权作战中,英军空空、地空、舰空导弹共击落阿军飞机60多架,约占阿军被击落飞机总数的63%。
双方还使用大量电子战装备,电子战作用十分突出。
英军舰载飞机装备先进的雷达和电子设备,在2500余架次出击中,共击沉阿军舰船多艘和飞机数十架,自身仅被击落1架。
阿军“超级军旗”战斗轰炸机搭载的多功能雷达可引导飞机进行超低空飞行,实施精确打击,确保该机多次成功袭击英舰队而自身未被击落。
阿“飞鱼”导弹战绩突出也是得益于其配备了反干扰装置。电子战装备显著增强了武器的作战效能,已成为重要的间接杀伤手段,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在没有电子系统和导弹的情况下,战争规模会被无限缩小。
不过马岛战争中,战场后勤保障是交战双方对抗最直接、最激烈、最复杂的领域之一。
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就是打后勤”,后勤保障的好坏直接影响作战进程和结局。
英军特混舰队劳师远征,所有作战物资均需由本土或英唯一的前进基地—阿森松岛运送。
在登陆作战中,英军特混舰队需要补给的物资在万种以上,仅油料一项,每天即需4000-6000吨。
为此,英动用了全国的油料储备,除出动海军运输舰船外,还征用了50余艘商船担任后勤物资运输。
出色的后勤保障为英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守岛阿军迅速落败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其后勤补给线被英海空军切断,致使守军缺衣少食、弹药不足,作战行动受到严重影响。
一旦后勤供应不继,军队士气和战斗力就很难维持。
这也是林加德从这个战例中得到最大的帮助。
一场战争:战术是一部分,战略是另一部分;后勤是其余部分。
其实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后勤的重要性,后勤工作并不如他们的战略重要,而计划又不如实际的战斗重要,因为只有短兵相接才能直接影响战斗的结局。
只有随着战争技术和规模的发展,后勤重要性渐渐提高。
甚至各方势力都不曾建立过军队的后勤组织,没有恰当的补给方法。
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军队来说,出征打仗的粮草,完全靠掠夺来供应和补给。
这种补给状况,在原世界中世纪早期欧洲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中,基本满足了需求。
但是随着战争烈度与规模的增长,原先的补给形式已经暴露其弊端。
在克莱芒会议中,教皇以道义和物质的诱惑,成功的鼓动了欧洲的封建诸侯参加加十字军。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贵族骑士们各自大致上做了一年的准备,通过教会方面的捐赠,变卖财产,对自己领地掠夺强征等手段自筹了远征的物资。
尽管如此,这些物资并不能满足远征的需要,因此主要的方式还是沿途掠夺。
这方法如果说在欧洲的土地上还能算满足需要的话,当他们踏上东方的土地时就遇到了困难。
恶劣的气候,赛尔柱人的骚扰和许多地方的坚壁清野,使十字军不仅缺乏水和食物的供应,马匹也因气候不适宜大批倒毙。
十字军不得不分兵变成两个纵队,以减少后勤压力和向更广大的地域征集物资。
在安条克围城战中,之前路途中十字军已经因为后勤问题严重减员,而之后的围城战彻底耗尽了储备的粮草,据说那时营帐中能作战的人只有1000人,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幸运的是救援船队及时赶到,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商人给十字军送来了补给品,才使十字军得救。
但是在之后面对赛尔柱人的反击时,十字军再度陷入绝望的境地。
十字军不得不以草皮,死人肉充饥。
出现了整队整队的逃亡者。
最后十字军例如赛尔柱人之间的内讧,才击败了围城的赛尔柱人。
之后攻打耶路撒冷的过程中,十字军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后勤工作,休整了半年。
由于巴勒斯坦地方干燥,缺少水源,便派专人去远处搜集淡水,用皮囊运攻城的地方。
其他方面通过热那亚商人供应粮食、酒和修建攻城器械必要的木材,避免了攻打安条克的窘迫的境地,取得了十字军东征中唯一的一次成功。
当十字军后勤补给困难时,减员和逃亡几乎把他们拉到了灭亡的边缘。
而很多时候正是及时的后勤救援才让他们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来以及确保了最终的胜利。
同时这也体现的一个规律,战争越是复杂,后勤的作用便越重要。
然而在实践中,后勤常被军事史家忽略。
结果,在军事历史著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似乎只要指挥官下了决心,军队就可以向任何方向,而且能以任何速度作任何距离的运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由于不承认这一事实而导致失败的战役,可能比被敌人打败的战役要多得多。
如果单纯从上面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案例看,人们好像会认为就地补给都是一种明显失败的后勤方式,似乎理想的后勤状况应该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借助仓库储汇准备充分粮草,通过辎重携带和运输。
然而马丁·万·克列威尔德在其所著《战争与后勤》中曾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在铁路出现以前,大军在外作战,其基本的后勤保障是依靠就地取给,在友方领土时多采取设立集市,依靠随军商人的办法。而在敌方领土往往通过强制征收‘特别税’或者干脆就是抢劫。”
的确,自古以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就是让军队掠夺其所需的一切。
有组织的抢劫是一种常规做法,而非例外情况。
事实上如果那时的一支大军单纯依靠辎重来完成补给任务,就不得不采取那些被所有后世批评家传为笑柄的规模极大而又脆弱的补给行动。
而且困难还会随着距离增长而急剧加大,同时庞大的辎重队也会严重影响军队的速度。
因此,掠夺与就地补给是古代战争,尤其是远征中常见的补充军队给养的手段。 19722/1087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