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中夏互联网建设

刚上大学的马华成,对计算机还不是很了解,但他对于计算机这一新兴事物,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马华成从小就特别喜欢天文,家里订阅了很多天文类的书籍,中学的时候,同学都去参加奥数社团,他却参加天文社团。

86年,在哈雷彗星回归的时候,15岁的马华成用学校的设备观测到了哈雷彗星,并且还拍到了彗星的照片。

马华成把自己的观测结果写成了报告,寄到了国都参加观测比赛,结果获得了三等奖,还得到了一个去琼州省参加比赛的机会。

只是当时马华成中考在即,无法去琼州省参加比赛。

这次观测比赛三等奖的40元奖金,是马华成人生当中赚到的第一笔钱。

今年填志愿的时候,马华成本来想去学天文或者天体物理,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父母觉得天文作为兴趣爱好可以,作为专业的话,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毕业以后不好找工作,还是学个脚踏实地的专业比较好。

同时,马华成了解到,开设天文系的大学很少,只有金陵大学有天文系,毕业之后,大多数人都是去当地理老师,与他想象中的进入研究所或者天文台差距甚远。

最后,在父母的劝说之下,马华成报了计算机系,主要是因为学计算机的话,毕业以后好找工作。daqu.org 西瓜小说网

马华成是在高考之后,才开始阅读计算机相关的报刊和报纸。

虽然对计算机和编程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可马华成已经知道“电脑病毒”这个事物,他对王江平和赵德彬一起开发的杀毒软件很感兴趣,原本是一只“闷葫芦”的他,说到软件,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不停询问有关杀毒软件的问题。

王江平对这个好学的年轻人印象很好,可以说是有问必答。

马华成与赵德彬、王江平之间的关系,就在你问我答之间飞速拉近了。

临走时,王江平还邀请马华成有空时到公司里看看,公司里有电脑,可以在公司里编写程序。

对于王江平的邀请,马华成欣然应允。

赵德彬一行人,在8月20号就来到浅川了。

来到浅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德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租一个合适的门面,购买电脑和其他设备,以及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

说起来事情多,实际上都是张思明在忙,小王负责打下手,处理些杂事。

真正管事的赵德彬和王江平反而没什么事,到了浅川之后,他俩一直在游山玩水,每天吃吃早茶、在市里逛逛街,那边张思明都快要跑断腿了。

不过,这时候的浅川也没什么好逛的。

虽然特区已经成立10年,但整个浅川的城市规模和格局都不大,市区就是罗胡那一小块。

由于每家公司基本上都有进口车指标,路上跑的几乎都是进口车,很少有国产车。

这也不怪赵德彬过于压榨下属,主要是注册公司、租赁门面、联系报社这种事情,张思明熟门熟路,而他和王江平两个笨嘴拙舌的技术人员,都是门外汉,跟着去也是净添乱。

张思明的效率很高,在赵德彬去浅川大学报到之前,公司就已经注册好了,门面位置在市中心边上,靠近浅川大学这边。

为了方便赵德彬和王江平日常出行,张思明还置办了两辆摩托车和一辆挎斗摩托。

赵德彬可以直接骑摩托车来往于公司和学校之间,王江平腿脚不方便,骑不了摩托车,张思明就准备把小王留在浅川给王江平打下手,平常出门办事,小王可以骑挎斗摩托,王江平坐在斗里就好。

对于这个安排,张思明感觉自己简直太机智了,恨不得大大地为自己点一个赞。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赵德彬能插上手的事情不多,买电脑是其中最大的一件事。

之前在申沪,赵德彬在三厂也买了一台电脑,但那时赵德彬知道自己在申沪待不久,就让张思明随便买了一台凑合用着,他也没仔细看配置,反正他的感受就是“慢,很慢”。

眼下到了正经要买电脑的时候,赵德彬站在电脑城,才感觉这个也不值,那个也不好。

以赵德彬后世的眼光来看,1989年的电脑,都是些古董老爷机。

在这一年,大名鼎鼎的Intle 486处理器刚刚诞生,主频25mhz。

最终,赵德彬买了名叫“Super”的 pc机,配置有640Kb内存、756x380分辨率显示器两个360Kb软驱、一串一并两个接口,零售价6480元。

对于在后世习惯了i9-KS的cpU(16核24线程单核最多可达)、32Gb内存、4K显示器的赵德彬来说,这个所谓的“Super pc”可真是令人泪目。

由于赵德彬一次性购买五台,电脑商给了批发价5800元一台。

这时的五千多,怎么也相当于后世的十几万,抠神附体的赵德彬虽然肉疼,但也没有办法。

电脑有了,下一步就是网络了。

赵德彬简直是盼星星盼月亮,希望能早点拉上网线。

只可惜,在1989年,中夏国基本没有网络。

就连这时候的电脑病毒,也不是通过网络传播,而是通过软件、软盘和数据交换传播的。

在赵德彬的记忆中,他应该是在96年以后才开始上网的。

当时,他们楼下的办公室改成了网吧,赵德彬天天晚上过去上网,也不要钱。

赵德彬在2000年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8700块钱,是他搞得第一笔外快挣的。

这么想想,赵德彬感觉,距离自己能上网大概还需要等上几年。

事实上,中夏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国都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先生于1987年9月14日向西德的卡尔思鲁阿大学发出的,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由于当时网络环境限制,这封电子邮件花了6天的时间,于9月20日到达收件方账户。

当时,西欧接入互联网,是在1983年,而西德接入互联网,也就是在1985年。

国家从1989年起,就开始了互联网的建设。

1993年,中夏国自主建设了第一张互联网络——国都关中村示范网。

1994年4月20日,关中村地区教育与科研实施示范网络通过美国Spri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中夏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在94年之前,中夏国是存在互联网的,只不过网络只用于ZF、大学、科研机构,并没有实现广泛的民用。

中夏国普通人接触互联网,基本都要等到1996年之后了。

所以,赵德彬再怎么急都没用,要想上网,他还得等几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