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收编

第222章 收编

待议事结束后,杨松手持张鲁的命令,依次将各家私兵聚集之后,又招募到了一批精壮,只从城内便得了一万人马。

而张鲁也没把事情做得太绝,他告诉杨松,此次杨松大军所需的粮草军械都可以从南郑府库中调拨,并当即就安排人手开始做准备,一切都打点妥当后,杨松便率军离城而去,在成固与杨柏所率的五千人马汇聚后,便直奔西城。

与此同时,另一边,孙策领着大军回到了西城,黄忠提前率众在城门处等候,看到大军到来,连忙上前对着孙策拜见道:“末将恭迎主公凯旋,未能远迎,还请主公见谅。”

没有提前派人通知的孙策并没有在意,毕竟黄忠的人马还得镇守西城,不方便兴师动众地来迎接,他翻身下马,将黄忠托起,说道:“有劳汉升将军率部坐镇西城,先前我率军离开时,曾下令整编西城降军,不知此事进展得如何?”

孙策离开西城时,黄忠原本的部下都只可以说得上是一群残兵败将了,当时得知孙策允许自己整编降军,黄忠自然积极得很,生怕别部返回后与他争抢,于是第一时间就开始挑选起了西城的降兵。

现在还没过去多久,就筛选出了一批纳入麾下,所以在听到孙策问起此事,黄忠有些担心自己吃相过于难看而被孙策斥责,他讪笑着答道:“回禀主公,西城降卒经过整编,去除其中老弱仍有四千,末将将战后无恙的精锐当下打入,共得六千部众,其中骑兵一千五,步卒四千五。”

孙策离开西城之时,黄忠的部下只剩下两千余人,孙策本以为黄忠最多吃下三千降卒,将人马补足五千,没想到其竟然将西城的降卒都给收下了,这就有点以蛇吞象的意思了,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问题。

不过既然黄忠已经将人收入麾下了,孙策也不可能再逼着他再把人交出来,好在黄忠进行了一番筛选,只收编了一些精锐。

看着讪笑的黄忠,孙策忍不住瞪了他一眼,真是没想到啊,一个看起来十分忠厚的人,竟也会做出这般厚脸皮之事,不过他倒也没有要责怪的意思,而是上前拍了拍黄忠的肩膀,说道:“你呀~让我说你什么为好!”

黄忠听到此言,也是放心了下来,看来此事主公是不打算追究了,果不其然,在孙策对黄忠说完一句话后,便又对身后众人说道:“汉升将军留守西城有功,所以我命其整编了西城降卒,诸位应该无人有异议吧?”

孙策当初询问众人是否要留守西城时,他们也都表示了拒绝,现在人都已经被黄忠收编了,即便众人心里也些许的不情愿,但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纷纷表示了没意见。

“好~那我等就进城吧,传令,大军屯驻城外,今日休整,明日拔营,直袭南郑,诸将安顿好兵马后便去往县衙,我有要事相商。”

“喏!”

众人闻言,不用想都能猜到孙策要商议的肯定是之后的进军之事,所以他们当即应喏离开,想着快点去整顿好人马,省得抢不到立功的机会。

等到诸将把部下安顿好,又命人留守大营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西城县衙,当人到齐时,孙策正在和法正还有徐庶二人商议着进军之事。

诸将行礼过后,便各自落座,孙策也正式宣布开始有关接下来的进军之事的商议,他的话音刚落,黄忠便率先请命道:“启禀主公,末将留守时,张鲁那边曾派来斥候查探西城的情况,前几波斥候入城后都被末将带人拿下,但末将没想到最后一波斥候在进城前竟然还留了人手在城外接应,导致最后有一人逃了回去,此乃末将失职,还请主公责罚。”

孙策听后并没有太过意外,毕竟西城已经被攻占十几日了,西城又是个战略要地,迟迟没有张卫的消息传回,南郑的张鲁不可能一直察觉不到西城的不对劲。

所以他非但没有怪罪黄忠,反而出言安慰道:“此事不怪汉升将军,那张鲁贼人虽然狂妄,却也不是个完完全全的庸才,会察觉西城的变故是迟早之事,而且拿下西城三地后,我军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张鲁贼人如今才有所察觉,已然是晚了。”

黄忠听到后再次行礼道谢,而孙策则是看了众人一眼,随即猛地起身,拔出腰间佩剑,说道:“西城与杨县两战,我军皆已大获全胜,原先的计划也是依次达成,攻取汉中之地过半,想来那张鲁贼人在得知西城有变后,接下来必然会有所防备,不能给他太多调集兵马的时间。

因此,我意留下五千兵马驻守西城,确保我军后路,其余兵马尽皆往南郑进发,争取一战将那张鲁贼人覆灭于城内!”

说完,他挥下手中佩剑,只见寒光一闪,其身前桌案便一分为二,众人看到孙策展露出的霸道气势,当即跟着山呼。

“一战而定,不胜不归!”“一战而定,不胜不归!”“一战而定,不胜不归!”

过了一会,见士气提得差不多了,孙策大笑着说道:“哈哈哈~进军南郑之事,诸位要是有何意见,皆可畅所欲言。”

都已经快到决胜之战了,作为孙策首席军师的法正自然也就不再藏拙让功了,他当仁不让地第一个出席,上前先是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回禀主公,我军自进入汉中以来,数场战斗都是以奇兵取胜,然兵法之道讲究正奇相合,光取巧用奇,并不符合兵法之道。

眼下我军已经攻下了汉中过半之地,消灭了张鲁在西城三地的数万大军,斩杀了张鲁的三员大将,还收编了不少降卒,无论是在兵马数量,还是军心士气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既正值军锋正盛之际,在下认为我军已无需再用奇弄险,而是应当以堂堂正正之师,携重若千钧之势,直压南郑,与那张鲁贼人开战,必可所向披靡,一战而下张鲁,余下各县皆可传缴而定也。”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