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各方反应

蓝玉一案震惊朝野,国家的最高武将谋反,是何等骇人听闻的事情,军队不骚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朱元璋的高压下,谁也不敢发出什么声音。锦衣卫也在不断刑讯蓝党人员,逐渐从京城的亲军扩张到京外,这本身是一个熟人关系的链条。蓝玉的心腹下属基本被杀,心腹属下还有自己的下属,蓝玉带兵多年,和他熟悉的人太多了,而且军人之间喝起酒来发起牢骚是难免的,但是对朱元璋的埋怨,在朱元璋看来就是取死之道。锦衣卫既出头告发了蓝玉,那么就要把蓝玉的支持者全部干掉,否则等他们缓过来,朱元璋也不会保护锦衣卫,而且会用锦衣卫的人头来平息众怒。各种因素下,蓝党的人数在不断的扩大,诏狱的人也越来越多。

北平,燕王府。

今天朱棣看起来非常高兴,在偏厅拿着一份朝廷邸报在哈哈大笑。过了一会儿,道衍大师推开了门,看到朱棣的样子,赶紧把门关上。

道衍坐在朱棣的对面,拿起茶喝了一口,问道:“什么事情让王爷这么高兴?”

“呵呵,”朱棣守住了笑容:“蓝玉谋反,已经被处死了。”

“哦?”道衍接过朱棣递过来的邸报,看了一遍:“看来还是皇上果断啊,及时处理了蓝玉,否则不堪设想,没想到蓝玉真的打算反,不过这样就对王爷就有利了。”

“是啊,蓝玉已死,朝廷就没有可用的大将了,宋国公、颖国公都已赋闲多年,不受重用了,父皇也不可能再把兵权交到他们手里了,他们现在就在本王麾下听令。所以父皇会更倚重本王,至于三哥晋王根本就不是带兵的料,不足为虑。”

道衍摩挲了下下巴,说:“王爷,现在真是天助王爷,目前北疆战事会全然依赖王爷,王爷要注意趁这个机会广收人心,一旦有变,王爷坐镇北平,强兵在手,大事可为。”

朱棣赶紧摆摆手说:“大师,父皇还在呢,不要乱说话,父皇一句话我就得乖乖到京师做个富贵王爷。”

“呵呵,这个倒是,现在王爷还是要小心,不过您和皇上是父子,这种信任是别人比不了的。”

正说着,敲门声响起,听葛城在外面说:“王爷,京师有消息来。”

朱棣回道:“好吧,送进来吧。”

门开了,葛城拿着一封密信站在门口,道衍接过来,挥了挥手,葛城把门关上,就出去了。

道衍把信给了朱棣,朱棣先看了一下火漆完好无损,打开看了一遍,然后递给道衍,道衍也快速看了一遍,把密信交给朱棣,朱棣收到怀里。

朱棣问道:“大师,你怎么看皇太孙?”

道衍道:“现在也看不清楚,不过其不像个书生,还记得宁王就藩时,路过北平,提过皇太孙的兵棋推演吗?”

朱棣道:“是啊,当时我大吃一惊,其实在本王来说,兵棋推演没什么大用处,但是对于平庸的将领来说,兵棋推演可能会有很大的用处。如果允炆手头有一些对兵棋推演的人才,如同下棋一样的在全国布局,可能给本王造成很大的麻烦。”

道衍摇了摇头,说:“不仅如此,皇太孙通过这个兵棋推演已经拉拢到了魏国公和开国公,本来皇太孙时不知兵的,现在可能也不知兵,但是这个兵棋推演给了军人一个机会,会提高其在军队中的威望,这样对王爷很不利。”

朱棣楞了一下,道:“确实如此,本王也意识到了,宁王说他要在大宁进行兵棋推演,本王前段时间也找了些人实验了一下,不过军队里人没法用,因为他们都是大老粗,读书人又不愿意做这种事情。本王也为难着呢。”

“其实也不用太在意,战争大方向确定了,更重要的战场指挥,这一点上,我想大明无人能超过王爷。”道衍安慰朱棣道。

“不过,允炆去法场看了一次竟然生病发烧了,感觉还缺乏历练啊。”

道衍想了一下说:“这也不能大意,也许是皇上锻炼皇太孙呢,如果皇太孙迈过这个坎,变得杀伐决断,不那么优柔寡断,对王爷来说,才是真正的麻烦。毕竟皇太孙有朝廷的大义。”

朱棣站起来,烦躁的踱了几步:“是啊,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本王不会起兵的,胜算太低了。朝廷的军队、钱粮远在我之上,而且北平钱粮也不足,需要朝廷接济。”

“不过他如果对付本王,那么大明的北方防线就会崩溃,允炆有那么大的胆量呢?我安心为他守北疆,他还会对付我吗?”

道衍看到朱棣有点打退堂鼓的意思,赶紧劝说道:“王爷,北平乃形胜之地,居高临下,马踏中原易如反掌,天予不取,必受其害啊。如果王爷不做准备,最多只能做个富贵王爷了,王爷愿意吗?”

朱棣沉默了一会儿:“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本王也没有办法。”

道衍急道:“王爷,您......”

朱棣抬手阻止了道衍,说道:“大师,本王要好好想想。”

道衍欲言又止,说道:“好吧,王爷,我们还有时间,积极做准备就是了。”

朱棣苦笑说:“没那么简单,父皇在,我什么都不敢干,只能按照朝廷的诏令,否则父皇会立刻拿下本王,而且也不会有人敢跟着本王反对父皇的。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道衍安慰道:“没事了,王爷只要做好心理准备,收揽北疆将士的军心,我想天命还是在您这里的。”

朱棣站起来,走到窗口,背对着道衍说:“走一步看一步吧,大师,此事只有你我两个知道,千万不要透露出去。”

“王爷放心。”道衍起身推门出去了。

朱棣站在窗前沉默不语,其实朱棣很矛盾,在太子朱标在的时候,他一丁点要造反的意思都没有,但是随着太子病重,另外两位哥哥秦王、晋王也证明了确实无能,自己才开始有了那么一点心思。然后在道衍大师的蛊惑下,才在京师设立了探子,定期侦测京师的情况。随着太子病逝,因为历朝都没有立过皇太孙,所以自己觉得机会挺大,野心就如同野草一样在心中疯长,但是父皇出人意料的立了皇太孙允炆,而朝臣竟然也支持,完全出乎自己的预料。但是野心这东西没那么容易消退的,自己侦听京师动向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所以蓝玉谋反北诛他才这么兴奋,但兴奋之余也很清醒,自己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其实和自杀差不多。如果自己坐在那个位置上,根本没有任何人能造反成功。所以只能指望朱允炆的无能了,但现在发现朱允炆其实也不是那么无能。朱棣沉思了好久,叫来长史葛城,命令在京师的探子撤回来,抹除一切痕迹,不能引起父皇的警觉和锦衣卫的注意。朱棣决定在父皇在世的时候做个乖儿子,等父皇过世之后再看天命是否在他这一边吧。

朱允炆最近的生活很规律,大部分时间还是跟在朱元璋身边,学习处理朝政,照顾朱元璋的起居。不过自从蓝玉案出了之后,朱元璋看锦衣卫的上报经常暴怒,频繁的杀人,朱允炆拿过来看看,其实只不过是发了一些牢骚而已,对朱元璋有一些不满,比如蒙古降将以前都是部落贵族,大权在握,有无数的奴仆,投降之后,只是一个普通的将军或者勋贵,没有什么特权,而且朱元璋执法严酷,他们就受不了,所以蓝玉试探他们的时候,是一试一个准,但是明确说要反也不多,大多只是牢骚而已;还有就是一些勋贵,由于胡维庸案死了很多勋贵,大家都有些胆战心惊,其实蓝玉谋反和这个也有一些关系,只不过蓝玉有能力谋反,其他人只是发牢骚而已。但是这些人,朱元璋认为都该杀。朱允炆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皇爷爷了,知道劝不了他,只好听命。但是现在他有点坐不住了,蓝党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四川、河南、陕西的卫所将军了,所以就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然后去找朱元璋。

朱元璋正斜躺在龙榻上看奏折,朱允炆走过去跪下说:“皇爷爷,孙臣有本奏。”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折,说道:“允炆,快起来,有什么事情啊?”

“皇爷爷,蓝玉案不要再扩大化了,目前已经扩大到四川、河南、陕西的卫所了,在查下去,恐怕山西、北平甚至辽东的卫所都要牵扯进来了。”

“哦,目前有多少人?”

“目前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人了,还在不断增加。”

朱元璋说:“把最近的锦衣卫的奏折给我看一下,”从朱允炆的手里接过奏折看了起来,良久,朱元璋说道:“允炆,听你的吧,不要再扩大了,现在应该差不多了。”

“皇爷爷英明,”允炆看朱元璋似乎有点意犹未尽,就接着说道:“皇爷爷,蓝玉谋反,证据确凿,但是京外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允炆建议将蓝党的口供勘定成册,发给京外的官员,让他们不要害怕,以安定人心。”

朱元璋大笑道:“好的,这法子好,朕把这个事情交给你,你去翰林院挑选几个翰林学士来做这个事情,按照锦衣卫的卷宗好好整理一下,尽快刊发出来。”

朱允炆点头应是,然后就去翰林院找人帮忙,刘三吾老先生已经官复原职,但是这种事情不需要劳动他老人家,就找了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吴庆、吴辅和殷成,然后从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那里拿来了卷宗,不到三天就把书稿总结了出来。朱元璋阅过之后,非常满意,亲自做序刊发,命名为《逆臣录》各地官员、卫所均发放。并颁下圣旨,胡蓝二党到此为止,不再追究,至此人心始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