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特别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是中国社会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时期,虽然时间并不算长,但却是中国古代人口数量急剧变化的时期、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对该时期的各个政权内部及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统一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东汉桓帝以后,东汉王朝的人口数量呈现大副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疾疫、灾荒、战乱和土地兼并等现象引起的,特别是瘟疫,对社会人口形成了极大的摧残。《www.youxs.org》就有多次记载。和平元年(150年)”京师大疫”。元嘉元年(151年),”京师大疫”,之后更是蝗灾、水旱灾害不断,”司隶、豫饥死者十四五”。灵帝时期也如是。灵帝熹平二年(173年)大疫,中平二年(185年)大疫。人民生活在极端痛苦之中,也正如此,张角为首的黄巾以治疗疫病为名,迅速招收了大量的徒众,形成了庞大的势力,直接引起了汉末大规模战乱的出现。guxu.org 时光小说网
除了天灾疫病之外,还有就是人为造成的人口骤减。董卓、李傕、郭汜之前,关中人口尚有数十万户,但纵兵之后,两年之内,”相食略尽”,满目疮痍。而这种人口减少的趋势并没有很快因为三国政权的出现而停止,曹操、孙权、刘备三者之间不断的战争和讨伐此起彼伏,使得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大量人口死于战乱和兵役,疾病也大量涌现。即使是被群山包围的成都平原等川内地界,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诸葛亮也说”自顷以来,军数远征,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又哀叹道:”去年天降疫病,民有凋伤”。非但蜀地如此,即使是初期的北方,也是曹操在《蒿里行》所写的那样”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凄惨状况。下面我们来简要探讨一下三国时期人口的变化趋势。
《三国会要》卷二十庶政上户口篇载:
魏有户口六十六万二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二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蜀汉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吴赤乌五年,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晋武平吴,收其图籍: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王隐《晋书》;《晋阳秋》和《通典》均有载)――按薛宗传:朱崖八月引户人民集会;是其时料民犹以八月也。
杨晨笺注曰:蒋济、陈群言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杜恕言不如往昔一州之民。裴松之引太康地记:晋户口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户补农那嘎居半,言魏当无大殊也;群言为过。按张璛传言: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刘照续汉书注云: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所领兵户九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昔汉永和五年,南阳以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也。当时户口之衰可见。然魏武初得冀州,谓崔琰曰:昨按户籍,可得三十万众;则诸人所言亦过当矣。
再看《www.youxs.org》注引《九州春秋》所载可知,早在赤壁大战之前,庞统劝刘备夺取益州时,就说”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到刘备称帝的221年,蜀的户口有二十余万,人口为九十多万(见《www.youxs.org》),和刘备入川之前差不多。到了蜀灭亡之前,人口仍然是九十多万。《www.youxs.org》注引王隐《蜀记》云:”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这说明蜀地的人口在赤壁之前,也就是208年之前到263年五
十余年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动。魏国的情况也是如此。《www.youxs.org》注引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如下:
文帝受禅,人口之损,万有一存。景元四年(263年),与蜀统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可见基本上各处记载是接近的。
吴国情况也和蜀、魏类似。《www.youxs.org》载”孙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而《www.youxs.org》天玺四年(280年,也就是吴国灭亡的时间)条注引《晋阳秋》曰:”(王)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二,县三百一十二,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千二百,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从这些记载来看,吴国从建国初期到242年,再到280年这四五十年里面,户口数和人口总数也都比较稳定的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从以上分析大致可以看出当时人口变化减缓的趋势,似乎给人一个比较稳定的看法,但是同时还要考虑到长期的战乱对人口减少造成的巨大影响和生产的破坏带来的人口增速缓慢等因素。由此可以想象到人口其实是大幅度的增长而已,只是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因各种不利因素抵消而已。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下面我要谈到的人口迁移问题,这不仅是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问题。
人口迁移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先讲被动形式,这便是战争时期流行的军事强制掠夺徙民政策。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各个政权的统治者深感人手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人口和土地不一样,人口存在增长慢的特点,而且单纯依靠生育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的。为此,各个政权在进行战争的同时,也加紧了对人口的掠夺,特别是在对他们战争胜利的情况下,强行用军事手段将他国人口驱赶或者掳掠到本国或本政权管辖范围内,从而造增强自己势力的同时削弱敌方。
此外还有就是本政权内部的人口掠夺和强行迁移。下面来大致谈一下魏蜀吴三个政权的人口迁移。
曹魏政权对人口的迁移,主要是两种,一个是掠夺战胜后地方的民众,如《www.youxs.org》中所记载的曹操和袁绍对黄河中下游进行争夺时,曾将燕地和白马地方的民众迁到自己的范围内;进攻袁谭、袁尚后命令张辽、乐进迁民于黄河以南他的腹地。当曹魏降巴东、巴西后,又将这些地方的人民迁到汉中。曹操在攻破荆州之后,又将荆州地方的人民迁徙到豫州的汝南等郡耕种。另外还有敌将投降后带来的人口,比如《www.youxs.org》中记载的韩综,率本部家属和部曲数千人奔魏。
除此以外就是本政权内部的人口迁移,这些主要考虑到靠近敌方的人口容易被掳掠,而且靠近自己统治腹地后更容易控制和征发,还有利于徭役赋税的实施,这样的例子,《三国志》中也多有记载,主要迁移地点是洛阳、许都和邺等几个大的城市和关中等地。此外还有往空旷之地迁民以开发荒地的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虽然曹魏内部的人口迁移并不能造成事实上的人口增加,但经过地域迁徙后,由于控制的方便,加上户籍制度更好的利用和实施,实际上是统计的数字相比以前还是有所增加的。这对曹魏政权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最后统一的形成,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蜀汉政权也曾长期实行人口迁徙和掠夺。《www.youxs.org》中记载,诸葛亮出祁山,”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另外就是对南中的整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征发人力和增加官户的做法。相比蜀而言,吴国在人口掠夺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也力度最大。《www.youxs.org》有载云:”因轻兵袭舒,掩得其民而还”。同样在孙休传中,孙怡至辽东攻魏得男女而还;诸葛恪攻六安收其民人;永安七年(264年)”夏四月,魏将新附督王稚浮海入句章,略长吏(赏林)〔赀财〕及男女二百馀口。”赤乌二年(239年),孙吴还派卫温至夷洲得数千人还。
吴还对山越进行大规模征讨,将其纳入户籍,为东吴增加了大量的人口。除此以外,吴国还坐收渔利:魏将毋丘俭因发生叛变,将”淮南之众,西入降吴”;此外,曹操想迁徙淮南民众至中原,消息走漏后,南逃入吴者亦达数十万。
当然三国政权间的战乱是人口大量徙动的主要原因。除了一部分北上出塞或者是西逃入关中或河西等地外,其中大部分都南逃入蜀、吴等地以避战火。主要有三路,一路是入荆襄。《www.youxs.org》记曰:”刘表雍容荆州,坐观时变,自以为西北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充分说明了人口入荆襄给刘表政权带来的巨大利益和作用,使得刘表控制下的荆襄成为当时天下士人聚居之地,同时也对三国政权的最终形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二路是入汉中和蜀地。《www.youxs.org》有载云,韩遂和马超之乱,关西之民从子午谷南下汉中投奔张鲁政权的有数万家之多。而入蜀的更为客观,仅南阳、三辅一带入蜀的就有数万户,刘焉收编并命名为”东州兵”。第三路便是往江南,特别是一些世家大族,往往
携带大量的人口部曲和马匹南渡。笮融在陶谦受曹操攻击后,便将在徐州地区的”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因以过江南奔豫章”,张昭、鲁肃、步鸷等均如此,给江南的开发带来了充足的劳力,大大增强了东吴政权的实力,使得三足鼎立成为可能。
三国时期除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民族间的融合步伐大大加快,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北方民族的内迁。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给汉地政权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同时也促使各政权和地界内的人口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对三国时期的政局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力量。
内迁民族中,匈奴、羯、氐、羌、鲜卑五族最为明显。东汉后期这几个民族已经先后迁徙到汉地。《www.youxs.org》记载匈奴内迁至朔方、五原、云中一带。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深感兵力不足,不得不征调匈奴南下镇压,间接使得匈奴内迁至汾河流域。后曹操将内迁的匈奴分为五部,散居晋中一带。氐族主要迁至酒泉等西河诸郡,后曹操将其迁到扶风、始平一带,此外从蜀地迁往关中与陇西一带的也有数十万人,这些户多加入张鲁的地方政权,曹操平张鲁后,”……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见《www.youxs.org》)。羌族则更为明显,后多为马腾、韩遂所掌控,成为一地势力。至于羯、鲜卑等部,也有类似表现,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由于战乱、灾疫等因素,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迁徙以及各政权间的人口掳掠等现象,但同时也给各政权内部的经济建设和保持相对稳定的格局带来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屯田和开发江南、南中和山越等地,间接促进了南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总而言之,三国人口的总体情况是个体增长率较汉末加快,但因战乱灾疫等现象而总数保持基本稳定,这一点,直到西晋司马氏统一后才得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