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章尾小记

铜镜作为日常用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的非常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就有大力发展流行之势。虽说名为铜镜,其实更多为铜、铅、锡等合金锻造而成,所以根据颜色呈现的特点,有称呼黑、绿漆古,或银青、铅背等,再加上后续不断精进的纹饰雕工,日渐成熟的具钮圆镜的形制,进而形成自身鲜明的工艺文化。

由汉代到唐,这段时期铜镜的制造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不止做工,花纹内容选材更加多样,无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灵兽异鸟,神仙凡人,都有可能出现在镜背雕花中。从中也衍生出诸如趋吉避凶,镇宅耀府,婚丧礼器等不同于梳妆之实用意义,越发成为一般用品,不如商周时期更多作为珍贵陪葬物。

而唐代铜镜,则在作者查阅的许多文献中,被公认为古铜镜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作为诗歌中的物象描述广为流传,这点自不再在这赘述。这里只是说个人用在作品中背景文化设计上的一个小点,那就是关于柄镜的传播与使用。就资料来看,柄镜是外来传入,且宋代就已经有该样式应是共识,但以个人浅薄的知识分析,鉴于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柄镜在唐代就已开始流行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设定。

写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和尘老师是一样的,由于未接触过实物的原因,对于铜镜究竟能否照清楚物象人面,或则是说能清楚到何等程度,都是持有疑问的。当然本人动笔时也多通过文献、图片推论而已,但相信观影经历较多的朋友们都看过古装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使用镜子的画面。如个人最喜欢的星爷的喜剧电影之一——《大话西游》中的“照妖镜”效果。大概这种少许的模糊不清,扭曲变形,再加上点儿泛黄的滤镜,可能就是铜镜的真实视效,在玻璃镜子还未出现的唐朝,已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