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阴阳家邹子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全本免费阅读

第328章 阴阳家邹子

在诸子百家中,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子。

阴阳家存在时间虽短,但其学说贯穿整个中华历史。

邹子总结春秋战国之前的五行说和阴阳说,将二者融合一起,形成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阴阳五行思想。

汉代以后,阴阳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却被儒家与道家进一步发展吸收。

阴阳五行学说,以如今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自有其糟粕迷信的一面。

不过,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是战国时代的超级偶像,列国争相追捧。”

“他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目光放眼世界。”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

“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邹衍将前人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发扬光大,提倡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

“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扬名于齐。”

“到魏国,受到魏惠王出城迎接的尊敬。”

“到赵国,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

“到燕国,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执弟子礼。”

“与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风餐露宿的待遇相比,邹衍堪称战国时代的超级偶像。”

“而其创立的阴阳家,不仅被司马迁称为稷下学派诸子百家之首。”

“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谈六家要旨》中也把阴阳家放在了首位。”

“由此可见,阴阳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不仅于此,日本风靡一时的阴阳师也是起源于先秦的阴阳家学派。”

“日本在唐朝时期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学习而去,阴阳师开始逐渐流行于日本。”

“不仅日本百姓从阴阳师那里获得艰苦生活的安慰,而日本天皇也从阴阳师那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社稷上的保障。”

“在日本蒙昧时期,阴阳师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所以阴阳家不仅在中国,也在日本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并流传至今。”

“而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学派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思想核心就是依靠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庄子:巧言善辩并非长久之事,公孙龙就是一個例证,终究是被邹衍断了生计。

巧言善辩能够逞一时之能,背后却让人唾弃和反感。

那些一味靠巧言善辩为进身之计的人,终究逃脱不了被冷落的命运。

公孙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本来属于平原君豢养的门客。

因为公孙龙善于作白马非马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

因此公孙龙自然认为自己要高出他人一头,于是就开始利用自己巧言善辩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邹衍途径赵国,平原君请他与公孙龙就白马非马这一观点展开辩论。

这本来也是一个荒谬的辩题,邹衍立即拒绝与公孙龙辩论,并阐述了自己观点。

邹衍认为,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

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

抒发自己的思想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

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善辩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学问的根本道理。

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他邹衍是绝不参加的。

邹衍一席话赢得了在座人齐声叫好,公孙龙从这以后就被平原君贬退了。

公孙龙的人品被邹衍彻底揭穿,他单纯倚仗的巧言善辩站不住脚了。

因为公孙龙的巧言善辩是一种不分是非的辩论,是荒谬的行为,导致别人不愿与之为伍,受到冷落也就成为必然了。

“所谓的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

“所谓的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

“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结合起来,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生克学说。”

“黄帝之时是土德,因为木生土,所以代替黄帝所建的朝代夏朝就是木德。”

“因为金生木,所以代替夏朝的商朝就是金德。”

“因为火生金,所以代替商朝的周朝就是火德。”

“因为水生火,所以代替周朝的秦朝就是水德。”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

兴衰做解释。”

“在那个诸侯相互讨伐的战国时代,邹衍的这一学说受到各国诸侯的承认和欢迎。”

“这种历史观把历史看作常变的,把新王朝的兴起看作五行相生的必然结果,适应了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的政治需要。”

“后来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作为秦王朝吞并诸侯国统一天下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与儒学相结合,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

“这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且几乎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而由于其消极负面的影响,阴阳学说助长了迷信思想的盛行,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从此自称奉天承运皇帝。”

“甚至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也是含有五行说而形成的中医体系。”

嬴政:朕为了禁止异端思想,曾下令焚烧百家书籍,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在其中。

秦朝以法立国,以法强国,从而一统天下。

焚烧百家书籍时,然而并不是所有非法家的思想理论都受其排斥。

有一种非法家的政治理论,就被他采纳实践了。

这种理论,便是阴阳学派思想家邹衍创造的五德终始说。

邹衍之所以要创造五德终始说,本意是应合时代发展要求,为新生王朝提供改朝换代的理论支持。

自周王室东迁后,王权衰落,诸侯崛起。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推行扩张兼并政策,蚕食弱小,不断壮大。

如此趋势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周王朝灭亡,催生新王朝。

周王朝正式被他秦国灭亡,使得中国顿时陷入天下无主的状态。

历史的趋势非常明显,未来必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王朝,取代灭亡了的周王朝统治天下。

邹衍的人生,恰巧活动在这个分久必合的时代。

邹衍强烈预感到,未来的新生王朝,急需一种新型的理论,用以解释周王朝的灭亡和自己的兴起。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邹衍糅合了五行知识和阴阳思想,创造发明出五德终始理论。

实际上,改朝换代的理论,并非邹衍一派独有。

传统的儒家理论,也支持朝代更替。

孟子和荀子,将商纣王斥为独夫,认为他罪当其死。

这些言论,代表儒家对通过暴力手段改朝换代的认可。

但儒家的学说暴露出两个缺点,导致比不上邹衍的学说。

一是只解释了一个时代改朝换代的问题,没有对有史以来的王朝进行完整解释,不成体系。

二是语言太过直白了,会刺痛统治者的心灵。

今天骂别人独夫,明天会骂我独夫。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蹂躏商纣王尸身的血腥场景。

历经千年,犹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释怀。

相较而言,五德终始论展现出它的优势。

它不但对有史以来所有王朝的更迭替代做了全面解释,而且不需用独夫等激烈语言进行论证,刺激不到统治者的敏感神经。

五德终始承认了改朝换代是符合天命的,是必须的。

而且确认了,每个新生王朝都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

这对于他这样的统治者而言,具有莫大的诱惑性。

可能邹衍创造这个理论的原本意愿,并不是为秦朝服务,而是更希望自己的齐国承担起统一大业的责任。

但齐国不堪大用,几番折腾,几乎导致国家灭亡。

自此以后,齐国君王就变得胸无大志,安静等待灭亡命运的降临。

随着秦国统一中原步伐的加速,他招揽五湖四海的士人,邹衍的弟子们也来到秦国。

他对百家流派的学说嗤之以鼻,唯独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论情有独钟。

他发现,它不但认可改朝换代行为的正当性,而且确认秦朝取代周朝统治天下合乎天命规律。

虽然他迷信武力,但改朝换代毕竟是天崩地裂的大事。

自己用兵多年,杀人无数,难免落人口实。

拥有这样与法家制度并不冲突的完美理论进行粉饰,让百般挑剔的士人们无可置疑,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他在统一全国的那一年,用五德终始的逻辑向全天下阐释了改朝换代的事实。

周朝为火德,水克火。

所以秦朝为水德,这是天命流转的必然。

而周王室东迁时代,秦文公出猎,于渭水之畔捕获黑龙,被视为预示秦朝必将取代周朝的最重要祥瑞。

不过较为尴尬的是,他自信秦朝要传至千秋万世,与五德终始论存在内在矛盾。

他只看到五德终始确认了秦朝开始的合理性,没有看到它也确认秦朝终结的合理性。

五德相代,没有一个王朝能永世长存,秦朝也不例外。

他梦想实现一世、二世直至万世的统治,最终被现实残酷击败。

“古人片面认为地球为方形的,我们位于中央,边缘都是海,分为东南西北四海。”

“以方位定位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至全国各地。”

“不仅可以用来泛指全世界各地,还指四邻

各族的居住区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