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均衡之道
王振虎,韦朝奉,王明瑞三人杀了根本不算什么,他们三人所犯的罪责就是再斩杀十次都够了,而且杀之也不足以平民愤。但是林银汉就难办多了,用徐阶这个实诚人的话说,林银汉根本抓不住把柄。
皇上要兔死狗烹展出后患就必须办了他们,但杀人也要让人信服才行,林银汉做到的滴水不漏。首先他没有犯书信通往旧部的大忌,不存在什么吃里扒外弄权造反之事。其次他洁身自好,不光没有过分的穷奢极欲,而且还不时的赈济百姓,为富不仁放在他身上纯属栽赃陷害。故此林银汉在广州城内这短短的时间内声望很高,新国不限制言论自由,所以一旦处理了林银汉,那就势必被人指出是滥杀无辜和过河拆桥,为皇威所不利。
所以林银汉被捕之后,严嵩和徐阶就受到了莫大的舆论压力,这让他们有些左右为难了,圣上的意思毋庸置疑了,可是如此草菅人命栽赃陷害却也不是严嵩和徐阶所能做得出来的事情。恰至此时,战争前线传来了两封书信反倒是替二人解了围。
信分别是陆寻和陆绎寄来的,陆寻心中上书请求保林银汉之性命,并称会向圣上陈述详情还望刀下暂且留人。而陆绎所来的书信之中,也大抵是这个意思,他们都没给严徐二人说明具体原因,只说稍后执行,待圣意裁夺。
严嵩和徐阶正乐得如此,便顺水推舟的打赢了,并也给圣上陆炳去了书信说明情况,以防失职之过。没过几日。严嵩等人就接到了释放林银汉,宣布他无罪的消息,并制造舆论与王振虎等三人相比,显示新国赏罚分明司法公正和明察秋毫之意。
王振虎、韦朝奉、王明瑞三人根本没有押解回京,直接在集市枭首示众以正法纪。并解百姓心头之恨以安民心。王振虎、王明瑞二人是大骂连连,不过行刑之前却也没有拔舌,任由他们谩骂这在先朝是十分少见的。
对此景象立刻有圣上的崇拜者和文人雅士赞不绝口,声称这样才叫真正的仁政,这样才叫真正的无愧于心,不怕人说不定心中无鬼。并称三人乃是咎由自取遭受的报应。两人所言无非是什么陆炳不守信用,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是个无信无义的小人等等,韦朝奉却笑而不语,他深知就算几人老老实实。也不如林银汉的性格、过往经历那般值得的保留更好操纵,所以这一天是早晚的事儿。
先前韦朝奉只以为陆炳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若是不行直接反出新国,结果他吃饱喝足敛足钱财之后,上书陆炳想要回到广西。按照当时的约定,若是有不适应者可再作打算,可调回原地等候安置,给个地方官做做。但先前几封信函要么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最后一封直接圣上亲自朱批,当面被驳回不准韦朝奉的请求。让他好好安养就是了。从这一刻起,韦朝奉就知道,陆炳要对他们下手了,而且绝不会手下留情。
到底陆炳还是个帝王,心狠手辣斩草除根是必备的。同时他也明白王振虎,王明瑞两人也绝对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到时候定会一同斩了,所以韦朝奉更加变本加厉。目无法纪,反正早晚要杀。不如在最后的日子里恣意妄为活个痛快。但对林银汉的处理,却又让韦朝奉感到吃惊,隐隐感觉出林银汉可能会被重用,这不光说明了陆炳内心也有宅心仁厚的一面,更说明了广西兵马定出了大事,需要人收拾残局,这般睿智的君主自己无力抗衡。至死,韦朝奉都没有看透摸透陆炳的心思。
行刑当天,三人游街示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大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到头终有报之争与早与来迟云云的。百姓向着三人扔石头扔烂菜,弄得三人到了刑场上也狼狈不堪头破血流。严嵩当即宣读圣旨,并数落三人种种罪责大告于天下,同时陈列出许多证据,证明三人不光是天怒人怨,更是背信弃义在先,不守约定。百姓无不佩服圣上不任意妄为恃强凌弱,即便要处理这三个败类还是讲究证据,实在是刑法严格一视同仁。
列完证据,宣读完罪证,刽子手便枭首行刑了,三把大刀同时一闪,人头落地血溅三尺百姓欢呼。三个纵横沙场多年,手握重兵的广西老牌首领就这样被陆炳慢慢拆去了实力,就此消亡了。
几日后的紫禁城中,陆炳得到了三人被斩的消息,他看着眼前的几封文书思索了起来。这些天他的身体正在慢慢的恢复,还未从长岭大败损失十余万儿郎的阴影中走出来。这些年几番的心急吐血导致陆炳伤病加剧,加之逐年累月的纯阳真气侵蚀,看似伟岸的身子,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十分脆弱了。
陆炳一旦倒下后果更甚于常人,最严重的情况就是真气紊乱在体内乱窜,导致整个人被焚烧成一团灰烬。好点的情况也是阴阳失调功力尽失,一旦功力失去了陆炳就会恢复先前没有功力时候的样子,而且手筋脚筋和肩胛骨的旧伤也会发作,无法动用之气之下,失去真气的支撑则让他根本用不上大力气。即便这些都不会发生,如此灼热的真气在体内燃烧,也难免让陆炳阳寿减损,只怕能不能活过五十岁都是个未知数。
不过这些天陆炳的心情好了一些,首先是长岭之事虽然痛心疾首,但毕竟已经过去覆水难收,所以多想无益。其次通过严嵩和徐阶,一圆滑一直臣以及魏和情报之细致,陆炳得到了最为确切和真实的答案,知道在自己的带领下,新国百姓国泰民安人人富足,于是也就安心了下来。同时他也知道了各级官员都对国策完成的很好,没有贪墨之徒,说明自己的政策也十分得当。这就更令陆炳高兴了。
人有时候活的就是一个心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下,陆炳的心情也宛如雨后出现的阳光一样,出现了一丝温暖,身子也比前几日要好了许多。在广州斩杀几位广西退隐首领的事情。百姓们也没有非议什么,可谓是做的极好。
看到两个儿子的上书以及严嵩、徐阶两位内阁大臣对林银汉调查的报告,以及魏和的情报,陆炳思索了起来。陆寻在书信中是这么说的:广西兵马全军覆没,消息还未传入广西,一旦传入势必引发大乱。到时则需一人等安抚,否则只怕会引起兵祸。广西百姓尚武性急,而新国刚刚收复广西不久,不似长治久安之地,民心所向。故此必须有一当地权威者前去相安,韦银豹战死,唯有林银汉最为合适。此人宽厚,重义讲理,不同于其他广西将领,在百姓间也极有名望,百姓至今还口口相传林银汉英勇之举,而本欲留林银汉统领广西兵马驯服传道。改变教化蛮兵,怎奈蛮性难去,只得出韦银豹之下策。故此。此时重用此人,此人便于朝廷操纵,更不会背叛,虽有些愚钝,然却是此时最佳人选。
而陆绎的信中也提到了进来前去广西所闻所感,其实那里的百姓虽然尚武好斗。但实际上还是爱好和平的,所以对相对宽仁的林银汉格外仰慕。况林银汉等四人在陆绎眼皮子底下。陆绎故意放任四人,让他们恣意妄为。企图让他们自取灭亡。怎奈林银汉的确人品称赞,本性不错,没有丝毫违法乱纪之举,接济百姓造福乡邻可谓是一名义士。新国义字当头,需这样的人才相助,更不至于杀了林银汉,让广州百姓对朝廷略有非议,到时候影响立国之根基。故此,儿臣绎保荐林银汉前去广西练兵镇抚,只需严加看管严密监视,就定可令事半功倍之,为广西日后安抚民众招兵买马之便宜。民心难测,尤荒蛮之地,非本地元首者不可安也。
陆炳看了两个儿子的上书,心中已经打定了注意,就按两个儿子的说法去办。虽然两人切入点不同,但同样高深睿智,陆炳为两个儿子高兴。且看林银汉的履历,此人倒也真是个忠义之人,即便很可能是表面上忠义却也足以。当年几人诓骗王振虎说立他威望,让他与陆炳火拼,结果王振虎把家底儿全拼光了才打退了陆炳,可谓是死战。其他人等皆不认王振虎,想背信弃义违反当初打退陆炳立王振虎为王的约定,唯独林银汉遵守诺言,辅佐王振虎重立大业。
而后高居大旗,王振虎在林银汉的辅助下这才没被吞了地盘,各方小头领纷纷来投,王振虎重拾峥嵘,欲以与林银汉平分山河,却遭林银汉拒,甘愿辅佐王振虎。而后狼兵建立,几方混战之日,林银汉以身作饵,深陷敌营,为主尽忠实在端的是一员猛将,在人品和做人方面皆是无可挑剔。
正如两个儿子所说的那样,林银汉是彻底收复广西民心的上佳人选,为日后地方开战工作也提供了方便。更何况林银汉来自民间,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地位,现如今的作为也表明他会是个好官,对广西的风土人情相对熟悉,更有民声口碑方便开展工作,可谓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不过问题同样也有,首先林银汉会不会真心降服,还是心存王振虎这个旧主,他们又是结义兄弟。若是心怀仇恨,到了那边手握重权,只怕还要起祸端。另外,现如今白羽生死不明,而这个林银汉据情报显示,曾经被白羽救过,两人会不会有联系呢?
想到这里,陆炳作出决定,当即释放林银汉,宣布其无罪,并着其赴任广西,协助南疆大员陆绎行事,并且给崔凌下了命令,让他严加监视林银汉的一举一动,若有不轨之事,可先斩后奏。若是能把白羽这条大鱼钓出来,那反倒是坏事儿变好事儿了,总之先做此计,走一步看一步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