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衙门与李贤商议“考成法”的过程异常顺利,对方早就期待用吏部天官的权力,把朝堂中尸位素餐之辈给横扫出去,让忠于“实干”的沉党少壮派官员登上政治舞台。
只不过之前碍于沉忆辰的阻拦,李贤哪怕身为天官大冢宰,依旧在很多决策上有些束手束脚。现在相当于打开了枷锁,加之明良二年是大比之年,可以提前预测到这次吏部三年小考,将对官场产生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冲击!
明良二年的七月酷暑难耐,满朝文武皆把目光放在宫中,想看看针对工部尚书石璞的弹劾会如何处理,身为传统文官集团首领的胡濙,又该如何反制?
但让众人万万没有想到的一幕出现了,石璞没有选择申冤喊屈,更没有怒发冲冠硬顶沉忆辰,而是选择默默上疏一封认罪致仕,请求皇帝宽恕让他回乡为母丁忧。
这个结果出乎太多人的意料,能在科举制度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官员,没有一个智商上存在问题。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场弹劾是预谋已久的“夺权”行动,目标直指工部尚书之位。
文官集团的再度绥靖退让,简直就跟割肉饲虎没什么区别,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到最后还能割出来什么官职给沉党成员?
其中礼部尚书胡濙,遭受了整个言官清流团体的不满,毕竟身为文官集团首领,你这几年明哲保身大家都忍了,现在沉忆辰已经蹬鼻子上脸,直接开始掀桌子了。
你还不站出来仗义执言,莫非真的是老湖涂不堪大用了?
胡濙的软弱,让很多激进派的科道言官感到无法接受,他们开始寻求自救之法,把目光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率领众人力挽狂澜的重臣身上,他便是“吏部尚书”何文渊。
何文渊乃永乐年间进士,算到明良帝这一代已然称得上是六朝元老,资历上面统率群臣不成问题。另外何文渊虽然随着景泰帝的驾崩而失势,逐渐沦为了朝堂的边缘人物。
但是他曾经的“吏部尚书”官职,以及“太子太保”的加衔依然存在,这种官居一品的老臣,只要不自己作死,包括皇帝在内都不好轻易夺官。
更重要一点,那就是何文渊乃传统的理学家,他对于离经叛道的行为深恶痛绝,本能的反对“沉学”这种歪门邪道,双方天然对立。
既然胡濙无法捍卫儒道理学尊严,那么何文渊就得站出来“临危受命”!
当然,科道言官们也明白,单单靠着一个“有名无实”的吏部尚书何文渊,是绝对无法对抗如日中天的沉忆辰。那么除了朝中重臣外,还得在民间造势掀起“倒沉”的舆论。
这批激进派的官员,选择了明朝河东学派的创始人薛瑄!
河东学派可以说是明朝学派的源头之一,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学术观念恪守周敦颐和二程之学,尤推崇朱熹,乃正统程朱理学传宗。
影响力之大,让明清学者普遍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正是靠着这种开派宗师的身份,薛瑄成为了明朝第一个获准从祀孔庙供后人祭拜的贤哲。
但凡封建王朝的历史再长点,说不定千百年后薛瑄就会被尊称为“薛子”。
其实很早之前沉忆辰收集王振侄儿罪证的时候,就跟薛瑄有过间接交集。对方原本任职大理寺卿,就是处置王振侄儿罪行被打击报复,于是乎被削官为民放回故里。
恰恰这一回乡,让薛瑄全部精力可以放在做学问上面,开创的河东学派成为目前火热派系,声势跟门生完全不逊色于沉忆辰的“沉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程朱理学几百年时间发展,早就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新兴学派想要打败取代非一朝一夕之功。
并且河东学派还模彷沉忆辰创建的《文报》,发行了一份名为《理报》的报刊。只不过传播范围局限在士大夫阶层,市井小民压根就没有机会接触,依旧属于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
对于朝中文官集团形成新的反对势力,沉忆辰没有过多的关注,亦或者说他不在乎。
新老势力之间很难完成和平交替,双方注定会形成一场大的纷争,这不是胡濙或者沉忆辰可以压下来的事情,顺其自然就好。
至于石璞的上疏致仕,沉忆辰遵守了跟胡濙之间的约定,没有继续深究问罪,让对方能以工部尚书的官衔,用一种比较体面的方式还乡丁忧。
就在朝野内外认为这一场冲突,会以石璞的回乡丁忧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内阁正式颁布颁布了“考成法”,宣告沉忆辰执掌的改革时代拉开序幕!
原本张居正的“考成法”,是让六部联合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面。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送到六科监督,最后一本呈交内阁决策。
用沉忆辰想要清丈田亩来举例,考成法可以提前制定地方官员清丈田地的数量跟期限,然后登记在册逐月进行审查,一旦没有完成或者没有如实申报,那么直接就能革官问罪!
原本想要处罚官员,只要没有犯下大错或者触犯刑罚,还得等到吏部三年一次的考核才能问罪。现在效率光速提升,只要沉忆辰觉得哪个官员混日子,当场就能依照“考成法”论处,可以说把人事大权掌控在了手中。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大权独揽,毕竟还有户部跟都察院,以及六科互相制衡。不过世人皆知李贤是沉党成员,都御使王文早就在朝中没有威信后台,压根不敢跟沉忆辰硬顶。
唯独六科里面的科道言官,还能提出反对意见。
可问题是没有朝廷高层配合,单单七品的言官清流想要真正影响到政策走向,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考成法”一出,让原本平息下去的朝廷派系冲突,立马沸腾喧嚣了起来,文武百官纷纷意识到自己的仕途生涯,捏在了沉忆辰的手中,对方可以随时生杀予夺。
长久下去,朝堂岂有立锥之地?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只能在沉默中灭亡,弹劾石璞很多文官集团成员,还能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袖手旁观。
这一次涉及切身利益,他们绝对不能再眼睁睁的看着了。
八月繁星高照的夜晚,空气中依旧充斥着一股闷热,礼部尚书胡濙府邸却是人头攒动,哪怕大厅里面已经摆满了降温用的冰块,很多人额头上依旧布满密密麻麻的汗珠。
这群面见胡濙的官员中,为首者正是挂名吏部尚书的何文渊,如今随着局势愈发严峻,他隐约在传统文官集团中,有些取代胡濙首领位置的意思。
“大宗伯,内阁首辅本就位高权重,以往还有吏部天官与之抗衡。现如今李贤沦为门下忠犬,彻底放权倒向了沉忆辰。”
“如果连您都不站出来拨乱反正,日后朝廷岂不是暗无天日?”
通政使乐恽痛心疾首的呼吁了一句,他倒不是说多么有正义感,纯粹是工部尚书石璞的命运,让他萌生出一股兔死狐悲。
今日沉忆辰可以为了徐有贞,这个关系完全称不上密切的“小人”谋取官职,那么明日完全可以为了他沉党核心成员,目前担任右通政的萧彝铺设青云梯。
考成法的颁布,想要找事简直易如反掌,只要布置几条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就必然会被内阁问责。乐恽这几年对于自己的职位,始终有种危机感,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未雨绸缪的地步。
这边通政使乐恽话音刚落,那边都御使王文立马就补充道:“大宗伯,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此次内阁颁布考成法压根就没有告知本官,就这么硬生生打上了都察院的名号。”
“去年沉忆辰挫败石亨兵变,得到了帝王师的头衔,本就已经走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现如今更是为所欲为了!”
这里面最憋屈的莫过于王文了,沉忆辰想要改革变法,好歹之前还特地找胡濙、年富、李贤等人商议过,唯独王文这个堂堂位列大九卿的都御使,直到考成法颁布了才知道有这回事。
王文知道自己这些年皇权之争站错队,已经成为老臣中的边缘人物,但沉忆辰这样做太过于侮辱人了,让他不得不低头来到胡濙府中期望对方主持公道。
有了两位朝堂高官的带头,接下来大厅里面众官员七嘴八舌的痛斥起沉忆辰横行霸道的事件,硬生生演变成为了一场批判大会。
面对这种嘈杂的场景,胡濙不动声色的默默听着,直到此刻他才终于明白了当初马车上议事,沉忆辰为何信心十足要执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此子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计划,眼前这群反对力量,就是他想要清除的对象!
说实话,当官当到胡濙这个七朝元老程度,早已经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情上,胡濙选择妥协退让,就在于他的年龄跟阅历能看清楚很多东西,知道历史大势的走向。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如果沉忆辰真的能办成的话,称之为万世之功都不为过,乃至于可以打破历代王朝三百年轮回的宿命。
人生暮年能看到朝廷出现这么一号人物,敢于做这种壮举,不得不说是一桩幸事。
但很可惜身份注定了胡濙站在沉忆辰的对立面,哪怕他不愿意出面反对,同属的利益集团也会把他给推出来,就如同眼前的场景一样。
“大宗伯,你说句话啊,难道吾等就这么等着局势崩坏吗?”
一名年轻的六科官员,看到胡濙长久保持沉默,顾不上什么礼仪尊卑催促了一句。
换做寻常时刻,年轻后辈敢这么跟胡濙说话,压根不用本人开口,在场的官员就会齐声训斥。可是这一次众人都保持着一种沉默,用这种态度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同时还意味着胡濙多次退让,已经损害到了他在文官集团中的威望。
见到这种场景,胡濙缓缓的站起身来,长长叹一口气道:“沉宫保早在弹劾石尚书之前,就曾找过本官商议过一些事情,他打算在朝堂进行一场改革变法,力度之大可谓是空前绝后。”
“对于此项改革,本官无法谈论优劣成败,考成法仅仅是沉宫保迈出去的第一步,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措施政令颁布出来。”
“是非对错,需要用时间来检验,这就是本官袖手旁观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诸位同僚暂且静观其变,看看沉宫保到底能不能做到造福天下万民,然后再行定夺。”
这两月时间里面胡濙想了许多,当抛下政见之争去看待沉忆辰的改革变法,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当然也存在沉忆辰借改革之名,去做争权夺势之事,毕竟人心安测。
但其实在胡濙的心中,还隐藏着一个秘密,那便是当年“三杨”之一的杨溥临终遗言,助沉忆辰权倾朝野这件事情,他是知道的。
不得不承认,杨溥的眼界要高于自己,早早就看出了沉忆辰非池中之物。
士大夫读圣贤书,立凌云志,终其一生不就是为了践行那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
胡濙想在自己的暮年阶段,去豪赌信任一回沉忆辰,看看他到底能不能做到文人究其一生的追求。
如若能做到,可以称之为圣人!
“大宗伯,沉宫保到底想要做什么?”
面对胡濙说出沉忆辰改革变法,刑部尚书俞士悦有些按捺不住,当即就追问了一句。
“沉宫保做到了对本官的承诺,那么本官就得当个守信之人,暂不能说。”
胡濙摇了摇头没有直接回答,从考成法的首先颁布,他知道沉忆辰是做着步步为营的谋划,说出来就将打乱他的整个步骤,说不定会半路夭折。
“是吗,那看来大宗伯倒是与沉宫保惺惺相惜了。”
一道讽刺的声音传来,说这话的正是何文渊。
他此次与众官员一同前来胡濙府邸,不仅仅是做着“逼宫”的举动,还打算顺势“夺权”!
。